冰冻圈人文社会学的重要视角:功能与服务

发布时间:2020-04-20 15:46:55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效存德,王晓明,苏 勃  |  责任编辑:王振红
关键词:冰冻圈,冰冻圈科学,气候,环境,气候系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生态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冰冻圈是地球系统中水体处于冻结状态的负温圈层,包括山地冰川和极地冰盖、多年冻土和季节冻土、积雪、海//湖冰、冰架、冰山和大气中的冻结状水体等要素,主要分布在地球两极和高山地区。冰冻圈作为气候系统五大圈层之一,在气候系统和气候变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冰冻圈还是地球表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社会之间长期存在着紧密联系。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变暖,以及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动下,冰冻圈科学快速发展,科学内涵不断丰富,其研究内容不仅包含冰冻圈各要素的形成、演化过程与内在机理,以及冰冻圈与气候系统其他圈层的相互作用,还不断拓展到冰冻圈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适应等自然和人文学科交叉领域。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人类演化与进步从来伴随着冰与雪,一路风霜,坚韧走来。回首人类进化、迁徙及长期社会经济变革的漫长过程,冰冻圈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早期人类得以远程迁徙,部分原因是冰冻圈以冰桥形式提供了交通通道服务;同时,冰冻圈在冰期期间通过调节全球水量分配,使大量海水固定于陆地,海平面大幅下降,导致白令海陆桥和东南亚陆桥的出露,从而使现代智人从非洲和欧亚大陆走出后,向美洲和大洋洲的迁徙成为可能,促进了智人的全球传播。

2015 年,中国科学家率先提出冰冻圈功能和服务理论框架,系统研究冰冻圈为人类社会带来的直接或间接的、物质性或非物质性的惠益。例如,冰冻圈长期为人类提供重要的气候调节服务,一方面营造了地球适宜的气候条件,使温带成为人类文明发达区和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另一方面气候的冷暖交替也促进了人类对大自然的适应能力,客观上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冰冻圈还为广大寒区旱区居民生产生活提供了宝贵的淡水资源。特别是在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亚洲高海拔地区,冰冻圈水资源非常丰富,是孕育中华文明、印度文明和两河文明的长江、黄河、恒河、印度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等亚洲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在冰冻圈及其影响区域,与冰川、雪山等相关的宗教/图腾等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形态,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冰冻圈服务是在冰冻圈功能基础上,赋予人类需求和价值取向,即冰冻圈满足人类物质或精神需要并为人类福祉作出的各种贡献,是通过人类对冰冻圈资源的需求以及资源对人类的效用改善人类福祉的过程(图1)。人们希望可以建立最大化和最优化途径,充分、可持续地利用冰冻圈服务以造福人类。与冰冻圈服务相对应,冰冻圈也给人类社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其致灾效应包括因所有冰冻圈要素变化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损害,如山洪、冰川泥石流、风雪流、雪崩/冰崩、冰川跃动、冻胀与融沉等。冰冻圈致灾效应揭示了人类对冰冻圈灾害的暴露度和脆弱性,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灾害风险(图 1)。人们希望建立风险最小化途径,以避免潜在的社会、环境和经济负面影响。

image.png

冰冻圈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与冰冻圈变化过程密切相关。随着全球变暖和冰冻圈加速退缩,冰冻圈功能及其服务在一些地区已经呈现减弱迹象,预估这种情况可能继续加剧,从而导致冰冻圈功能进一步的衰退和丧失(图 1);同时,由于冰冻圈融化伴随着释能、释水和释碳等极端或异常过程,引发的冰冻圈灾害也呈加剧态势,加之冰冻圈及其影响区域人口和经济体量较以往越来越大,这些过程对人类社会的致灾影响正在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与频发、显见的冰冻圈灾害相比,冰冻圈致利功能的减退和丧失过程较为漫长,但很有可能导致不可逆后果,需要特别关注。

冰冻圈人文社会学旨在阐释冰冻圈和人类社会的关系,刻画冰冻圈及其影响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属性,采用人文社会学(主要是社会学和经济学)的视角和分析手段,揭示和量化冰冻圈变化对人类社会的现实和潜在影响。通过客观预判冰冻圈灾害和冰冻圈功能及其服务衰退带来的影响和风险,尽可能找到风险最小化、服务最大和最优化,以及区域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恢复和转型的路径,从而为冰冻圈及其影响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依据。本文在分析冰冻圈影响区人文社会特征的基础上,着重就冰冻圈服务相关内容进行论述。

 全球冰冻圈核心区及其主要影响区域的人文社会特征

全球冰冻圈主要分布在高纬度的南、北极地区和中低纬度的高山地区,但冰冻圈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不只局限于冰冻圈核心区内,其相关过程还会辐射到冰冻圈外围地区(即冰冻圈影响区)。冰冻圈核心区总体上环境恶劣,人口相对较少,经济产业相对原始、单一,交通和信息落后;部分区域还长期是公共疆/海域,相对封闭独立,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民族和宗教语言文化,以及独具特色的法律体系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冰冻圈影响范围可从局地、区域延伸到全球;其主要影响区域,如全球海岸带地区和一些大江大河的下游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甚至成为一些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两极地区。北极地区横跨俄罗斯、加拿大、美国阿拉斯加、冰岛、丹麦格陵兰、瑞典、芬兰、挪威,永久居民约 400 万;其中,原住民占 10%,涵盖 20 多个民族。冰冻圈原住民世代生活在冰冻圈区,在冰上捕猎获取食物,因纽特人还居住在圆顶冰屋,这种独特的生存模式和生活习俗,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经济结构与冰冻圈环境密切相关。随着冰冻圈环境的变化,以及交通网络的改善和外来文化的进入,近年来北极地区传统社会经济文化不断遭受冲击,人口数量逐渐下降、老龄化程度加重。南极地区终年被巨大冰盖覆盖,无人定居于此,是地缘政治的敏感地区,也是科学研究和探险的理想场所。目前,来自全球的南极科学考察队员人数在每年冬夏间可达到 1 100—4 400 人。

全球高山地区。全球高山地区被誉为“水塔”,这与区域冰川、冻土和积雪提供的水资源密切相关。这些“水塔”在全球水循环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确保了高山地区及其下游地区大量的自然和人类用水需求。历史上人类依水而居,形成了独特的流域社会经济文化形态,这与冰冻圈融水供给密切相关,在中亚等干旱内陆地区表现尤为明显。目前,全球分别有 2.5 亿人和 16 亿人(约占全球的 22%)居住在全球高山地区和其下游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则分别占到全球的 4% 和 18%,高山地区的冰冻圈水资源对相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山地区冰冻圈也为冰雪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例如,阿尔卑斯山冰冻圈旅游发展已经相对成熟。此外,世界上较多雪山及其融水补给的湖泊、河流和孕育的动、植物还为一些宗教和信仰提供了自然载体,对当地社会的文化结构产生了深刻影响。

全球海岸带和岛屿等低洼地区。该区域是全球冰冻圈通过影响海平面升降而间接影响的地区。这些地区人口规模大,特别是海岸带地区是当前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全球 28% 的人口(约 19 亿)生活在距离海岸线不到 100 km、海拔不到 100 m 的沿海低地,人口超过 500 万的大城市中有 17 个也分布于该区域。由于山地冰川和极地冰盖退缩,以及海洋热膨胀等因素影响,海岸带地区社会-生态系统正在并将持续受到海平面上升及相关极端天气事件的威胁。


1  2  3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