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科技强国的科技评价制度需要科技体制的结构性变革

发布时间:2019-06-24 13:38:44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李培楠 张苏雁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科技评价理论,科技评价异化,科技体制改革

推动以创新为核心的科技体制改革

科技体制是国家科学技术体系的组织框架和基本制度。科技体制改革是我国社会经济变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探索始于 1978 年,而 1985 年 3月《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标志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正式启动。总的来说,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重点是以经费配置为核心的运行机制方面的改革,较少触及宏观体系结构方面的改革。这种科技体制在跟随和模仿的时代是有效的,或者说潜在的问题显得不那么突出;但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需要我们从“跟踪”转向“领跑”,改革重点是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科技体制。

在这种大背景下,科技评价应更多关注我们是否具备对创新甚至原始性创新的判断能力,从而引导我们的科学家进入真正的科学探索轨道,做出在世界科学主流中引起关注的原始性创新工作。要实现这一目标,无疑还是需要回到科技体制这个“根”上寻求办法和措施,改变过去只是关注状态的单边改革,而不去关注结构的改革;改变以往存在的完全不适应创新、更别说是原创的体制。科技要先行,科技体制改革要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科技体制支撑科技评价,需要从 3 个方面着力。

调整科技体制改革主线,未来的改革主线应放在科技体系架构的调整上。以往的改革主线总是围绕着竞争性经费的配置,近期的科技计划的改革仍然没有脱离这条主线,仍只是竞争性经费配置的一种表现形式。此外,要适当降低竞争性经费的总比例来调整科技体系的架构。

针对行政评价的错位效应,实行“政科分离”。从界定领导、专家和行政人员的作用开始,健全决策咨询机制,完善科研管理体系。例如,设立国家主席首席科学顾问,领导组建相关领域科学顾问专门委员会,独立于行政系统,定期开展包括科学研究的前瞻布局、重大科技创新选题在内的战略研究和咨询论证,以保障从科技创新到国家财富增长道路的通畅,实现世界科技强国建设使命。

      针对科研管理“一刀切”效应,建立有针对性的、分类的资助和评价机制。①对以“好奇心”或科学自身逻辑驱动的研究活动,建议以青年为主体,支持、吸引新生力量为资助对象,以科学突破作为科学基金重要目标为评价导向。②对以优势基础引领科学前沿的研究活动,在我国基础较好的领域,努力开辟新的研究前沿,强化“长期激励、稳定支持”的评价导向。③对为国家战略需求提供科学支撑的研究活动,建议将国家战略需求的实现作为重点评价方向,以“终端任务”完成情况为评价重点;转变过于突出个人、第一单位的管理方式。④对推进新兴学科、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的研究活动,建议建立侧重给出强制性比例,增强交叉融通力度的评价机制。⑤对推进基础建设的研究活动,建议以稳定支持,共建共享作为评价重点。(作者:李培楠 张苏雁,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李培楠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长期关注科技体制改革、科技决策咨询体系等研究,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管理项目,重要参与两院资深院士重大咨询研究、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科技部专项、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评估等多项国家级重要科研课题。





张苏雁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科技政策创新,企业管理。

 

<  1  2  3  4  5  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