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科技强国的科技评价制度需要科技体制的结构性变革

发布时间:2019-06-24 13:38:44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李培楠 张苏雁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科技评价理论,科技评价异化,科技体制改革

回归科技评价的本源——“价值判断”

经过 40 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科技事业经过时间的磨砺已经走到了历史发展的关键阶段。然而,仍有诸多因素严重制约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其中最根本的因素就是对科技活动的评价。评价作为政府配置科技资源的依据和实施科技管理的重要手段,事实上,这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评价过程遵循科学技术发展规律,就能将科学研究的产出价值达到最优;相反,则会造成国家有限资源的浪费和错配,在束缚科研人员创新思想的同时,制约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近年来,我们在科技评价理论和实践中积极的探索,不仅极大促进科技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还有效提高了我国科技管理水平。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现行的科技评价体系却暴露许多问题,管理部门采取“论文量化”作为科技评价工具,造就了太多论文和奖项的“英雄”,却始终没有创造出一些重大的、引领世界的原创成果,从而引发了科技界广泛的关注和诟病。这个无形“指挥棒”,根深蒂固,短期内很难去除,直到 2018 年中美贸易摩擦问题的出现,竟然发现我们没有合适的应对之策,甚至不能解决贸易清单中诸多曾经看似不是“问题”的真问题、难问题。这一刻,需要反思我们现行的科技体制是否适应新时代科技的发展?究竟科技评价的本源是什么?究竟我们的体制应该如何支撑我们的评价机制呢?

科技评价理论方法与历史发展

追溯科技评价的本源,需要回顾科技评价的历史发展与理论方法。科技评价是伴随科学技术活动的产生而产生的,科学评价活动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比较系统的科技评价是从近代专业化的科学研究活动产生后开始的。从评价执行主体看,评价大致经历了科学共同体的同行评议、政府和学术界开展的宏观科技评价两个阶段。

同行评议。科学共同体有组织的学术评价始于 17 世纪中叶。对政府资助项目的科技评价始于 20 世纪初美国国会研究服务部,是针对各委员会和议员们提出的各类科学技术问题进行的研究、分析和评价。最典型做法,就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确定同行评议作为评价中申请项目和项目研究质量的一种正式的评价机制。“科学界用同行评议来判断工作程序的正确性、确认结果的可靠性及对有限资源的分配。”此后,主要国家的科学研究资助管理纷纷效仿 NSF,以同行评议为主要方式的科技评价得到普遍应用,成为政府优化配置科研资源的有效手段。

宏观科技评价。主要国家开展的宏观科技评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50 年代,大概分为 3 个方面。①基于政府监测指标的科技评价。主要采用统计指标方式来监测作为一项国家事业的科学技术发展情况。典型方法是基于投入-产出-影响模式。美国 NSF 开发的《科学与工程指标》是最先开始测度科研活动的,并被许多国家和组织效仿。②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科技评价。随着科学引文索引(SCI)的诞生,文献计量方法成为科技评价和科技政策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定量分析工具,主要用于定量测度研究产出的数量和质量。③将基础研究视为国家战略资源的评价。《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提出“试图对基础研究的投资做立即的定量评价是行不通和不现实的,重要的事情是展示科学研究的巨大贡献,识别取得重大发现的科学家”。美国 NSF 按照这一理念,定期通过《技术回溯与科学中的重大事件》《创新过程中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作用》《基础研究如何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回报》等相关研究报告,展示基础研究对创新作出的意想不到但又必不可少的贡献,引起了经济学家和科技政策研究专家,以及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  1  2  3  4  5  6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