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壤资源精准管理助力国家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我国现阶段多种重大战略和举措如精准脱贫、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农业可持续发展、土壤污染防治等既是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对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积极响应,而土壤资源精准管理是国家战略顺利实施的关键环节。
精准脱贫
《“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指出我国脱贫目标是:到 2020 年,稳定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保障(“两不愁、三保障”)。2016—2020 年实现 5 630 万贫困人口脱贫和 832 个贫困县摘帽,脱贫目标实现时间比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前 10 年。
脱贫攻坚的 9 个主要任务和重要举措中有 3 个与土壤生态系统服务密切相关,包括产业发展脱贫、生态扶贫、提升贫困区区域发展能力。产业发展脱贫中,在立足贫困地区资源禀赋的基础上,要把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放在首要位置。例如:粮食主产县可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增强粮食生产能力。非粮食主产县可调整种植结构,重点发展适合当地土壤和气候特点的品种,积极探索和发展名特优农产品种植模式。生态脆弱地区要坚持生态优先,推行利用和保护水土资源相结合的特色作物种植结构。在贫困地区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畜牧业,提高草原土壤饲草供给能力和质量,发展有竞争力的地方特色畜牧业。结合贫困地区当地水土资源和气候特点,推进特色林果、花卉等产业发展,打造一批特色示范基地。依托贫困地区名特优农产品、农业景观等资源,着力发展休闲农业,促进农业与旅游观光的深度融合。同时,需加大农林院校、科研机构与贫困地区的对接帮扶力度,提高农林技术推广和培训力度,促进科技成果向贫困地区转化,解决农林牧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关键技术瓶颈。
由湘西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经验可知,规模化种植与当地土壤和气候相适宜的猕猴桃是其产业脱贫的关键举措,也用实践证明了土壤生态系统服务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举措中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尚未脱贫的区县多处在偏远的山区,土壤资源承载力较低,但总体生态环境质量较好,必须基于土壤的特点因地制宜发展适合的产业,同时还必须兼顾其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能以土壤等资源的过度开发为代价。
生态文明建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与土壤密不可分。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2015 年 5 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5年9月又印发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十九大报告做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部署。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加强土壤污染防控,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增强农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进水土流失以及土壤酸化、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扩大耕地轮作休耕和保护性耕作试点,加快土壤保护立法等重要举措,应该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抓手”“钥匙”。
乡村振兴战略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2017 年 12 月28—29 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首次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三步走”的时间表。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因而其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必将是耕地面积足、土壤质量高、生态环境好。与生态文明建设一样,土壤也必将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土壤资源的保护、治理、高效利用和可持续管理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既要确保适宜农业的土壤保护好、利用好,稳定和不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又要减少农药化学品投入,保证农产品质量和水土环境安全。
农业可持续发展
美丽中国建设基于农业永续利用。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多部门采取了多种有效的行动。中共中央、国务院于 2015 年 2 月1日出台了《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不断加强粮食生产能力,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加强农业生态治理等。2015 年 2 月17日农业部印发的《到 2020 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到 2020 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对于维持土壤和食品安全、防控面源污染方面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2015 年 5 月20日,农业部等 8 部门联合印发的《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 年)》指出农业关乎国家食物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
大力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2015 年 8 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要求至2020年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2015 年10月28日,农业部印发了《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方案》,提出要推动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着力提升耕地内在质量,实现“藏粮于地”,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2016 年 6 月22日,国土资源部印发了《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 年)调整方案》,指出至 2020 年全国耕地保有量为 18.65 亿亩以上,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 15.46 亿亩以上。2017 年 2 月1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关于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意见》,为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尽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给出了指导意见。2017 年 9月21日,国土资源部、农业部联合召开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发布会,对外公布全国已划定永久基本农田 15.50 亿亩。
概括来说,农业可持续发展中与土壤相关的重要举措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保持足够的耕作土壤面积;其次是提高土壤质量,防治土壤退化;然后是实现可持续的土壤管理,提高养分利用率,降低土壤利用过程中土壤养分耗散和流失,以终实现粮食产量、质量及生态环境的安全。
土壤污染防治
美丽中国根植于健康土壤。土壤污染严重制约土壤功能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发挥,深度阻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014 年 4 月17日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 16.1%,其中镉污染点位超标率为 7.0%,滴滴涕点位超标率为 1.9%。
为加强土壤污染防治,逐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2016 年 5 月28日国务院印发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土十条”可以说是土壤污染防治事业的里程碑。2017 年 6 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进行了初审,2017 年 12月22日第三十一次会议对草案进行了二审。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可见,土壤污染防治逐步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保持土壤健康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只有健康的土壤,才有健康的食物、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