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奎:解决三大瓶颈,让电商扶贫落到实处

发布时间: 2016-05-03 10:36:50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魏博  |  责任编辑: 魏博
关键词: 刘文奎,电商扶贫,中国扶贫基金会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短短3小时之内,10万斤黄果柑全部售罄。今年3月,一枚有故事的果子,为震后重生的雅安果农们带来了一份有尊严的收入。这款特别的黄果柑,是中国扶贫基金会善品公社电商扶贫项目的第一款产品,也是电商扶贫新模式的新尝试。黄果柑的迅速售空,是中国扶贫基金会探索电商扶贫新模式的一次成功实践。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刘文奎表示,要使电商扶贫落到实处,要解决三大瓶颈。

  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 刘文奎

关于火爆网络的雅安黄果柑,刘文奎介绍,从3月9日开始到3月18日,一共进行了两轮推广,所有认证果农满负荷采摘,共销售鲜果168,611.5斤,交易总额1,288,681.75元,为85户认证果农增收168,611.5元,可以说效果远远超出预期。

“电子商务的一个基本功能是在网上开辟一个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销售渠道。”刘文奎说,“这几年政府和有责任感的企业在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方面投入较多,为农产品电商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是目前农民和互联网之间仍存在一条鸿沟,这条鸿沟是由三大瓶颈构成的:一是农户分散生产方式形成的规模瓶颈;二是缺乏有效制约导致的质量瓶颈;三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农产品信任瓶颈。这三大瓶颈不解决,农民很难通过互联网电商受益。”

刘文奎介绍,为了让电商扶贫落到实处,中国扶贫基金会通过善品公社帮农民解决三大瓶颈。

第一个是规模瓶颈,也是生产效率瓶颈。

农民单家独户的生产,很难满足电子商务需要的规模,而且在传统生产方式中,他既是生产者,又是技术员,还得是销售员,没有专业分工,可想而知效率是很低的。所以中国扶贫基金会在村里组建合作社,每个合作社再分成几个生产小组,抱团生产,解决生产规模和效率问题。

第二个是质量瓶颈,也是农产品走入电商的比较大的瓶颈。

传统的市场定价机制下,从批发到零售,层层转手加价,往往把给农民的收购价压得很低,农民只能得到最少的收入。在这样的机制下,农民增加收入只能想尽办法降低成本并提高产量,于是各种农药化肥就都用上了,比如农药、除草剂的使用是为了降低人工成本;化肥、膨大剂等是为了增加产量。低价低质量,低质量更低价,这就使得食品安全问题进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

农民未获得合理的收入就不可能生产高质量的东西,消费者的权益也无法保障。为打破农产品质量瓶颈,善品公社制定出统一的质量标准并严格监控,建立倒查追溯机制,每个农户的果筐都标记生产者名字。我们跟英国的一个国际检测机构合作,全部156项技术指标必须达标,一旦发现某个生产组有一户超标,整个生产组剔除出我们的体系,一个合作社有3个组出问题,整个合作社剔除,这样就建立了利益捆绑机制。任何一家农户,如果他违规生产,就是在侵犯全村人的利益,因为农村是熟人社会,没有人会愿意冒这个风险,这样产品的质量就得到了保证。

第三个就是信任瓶颈。

即便农户生产出了好东西,消费者也没有办法区分,好东西也难以获得合理的价格。但是通过严格的品控,扶贫基金会是有信心为产品背书的。因此,符合品质标准的农产品就可以用善品公社品牌统一销售,获得市场的认可。

“电商扶贫最根本的目的,是让农民真正受益。”刘文奎指出,电子商务的发展降低了传统农产品生产流通各个环节很多交易成本,降低交易成本之后产生的利润或者价值只有让农民更多地分享,这个市场机制才是可持续的,才是健康的。首先要通过某种方式把农民组织起来形成规模生产,提高效率;第二步是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和组织方式,让农民建立利益共同体,让他们靠生产好东西能赚到钱,生产的东西越好,赚的钱越多,产品质量自然就提高了,而农民提供了有质量的东西,消费者自然愿意购买,他就会获得合理的收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