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改革创新是这一时期的关键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提案中提出,要用居住证制度来代替传统的户籍制度,为什么有这样的提案?它与城镇化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关系?在接受中国网两会访谈专访时,迟福林进行了详细解答。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做客中国网。 中国网 董宁/摄
迟福林表示,第一,中国的城镇化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第二,城镇化的关键问题是要解决人口城镇化的规模、人口城镇化的进程、人口城镇化的水平。现在的突出矛盾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太低,只有38个百分点。人口城镇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且是拉动需求、释放需求的最重要载体。怎么来解决人口城镇化进程呢?中央提出核心的问题是深化户籍制度的改革,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而且提出来不能把暂住证换个名就换成居住证。居住证和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什么关系?
迟福林认为居住证制度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因为,在哪里居住就是哪里的居民,就应该享受那里的基本公共服务。“有人就问了有可能吗?为什么要取消户籍制度呢?”迟福林表示,户籍制度是中国历史的产物,在中国工业化前期,为了压低农产品价格,为了限制农民进城实行的这样户籍制度,现在的历史条件变了,农村的结构也变了,城里的服务业发展也需要更多的人进到城里来,更何况是现代化人的发展的基本需求。怎么来解决这件事情。应当说用居住证制度取代城乡两元户籍制度的历史条件已经具备了。首先应当明确居住证制度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昨天讨论我们的小组就问,老师,如果这样大家不就都跑到北京来了吗?我说不会的,为什么?每个地方的居住证条件是不一样的,如果中小城镇居住证的条件宽松一点,很多转移的人口、转移的农民工就会往中小城镇走,可以享受那里的教育、医疗、文化。有人说地方政府承担起吗?成本分担怎么办呢?我讲就下一轮的财税体制改革中,要以人口城镇化为重点来实现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分担。这对人口城镇化有决定性的意义。”
迟福林分析,首先,农民工的概念没有了。城乡两元户籍制度如果成为历史,在农村居住就是农村居民,城里居住就是城里居民,流动人口就是流动人口,大概未来至少有20%到30%是流动人口。制度公平解决了,农民工真正成为历史了,城乡两元的制度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将大大加快,这个加快首先对于中国的投资消费是一个巨大的释放。第二,对于城镇居民来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农村居民到城里来,在哪里居住,就可以享受哪里的条件,共享发展。第三,脱贫。很多人通过教育,通过进入城市,通过跟城里人一样进城享受基本的公共服务,可能就是脱贫的重要出路。迟福林认为这是“十三五”中国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