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网:
贫困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容易形成代际传递,从暂时的贫困走向长期的跨代贫困,这也与贫富差距形成的稳定性有关。针对这样的情况,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呢?范小建:代际传递这个事情,我觉得是比较复杂的。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有一个因贫施策的问题。比如说素质型的贫困,就要通过教育扶贫的方式来解决。但是教育扶贫又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比如说现在教育部门出台的教育扶贫工程,就从学前教育、双语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一直到高等教育,有一系列的口令。除了素质型的贫困之外,还有健康型的代际传递的问题。解决这一类的问题,就要从农村的医疗体系建设,从合作医疗、大病统筹这个角度来考虑。仅仅靠这些措施恐怕也还不行,还要有一些综合性的安排。其他还有一些代际传递的问题是比较复杂的,是综合性的,你一定要用综合性的手段去解决。在这些问题上,我觉得也没有哪一种单项措施就可以包治百病,需要跟相关措施有机结合。
中国网:在贫困地区代际传递的这种现象普遍吗?
范小建:应该说还是比较突出的,特别是在生态型和社会发育型的贫困当中,这个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
中国网:要实现短期有效、长期平稳的减贫效果,要求政府的财政支农投入增长具有持续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也指出要加大财政扶贫的力度。但因为近年来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中央财政接下来几年当中需要花钱的地方也很多,政府的资金投入是否会面临比较大的困难呢?如何来解决这个难题?尤其是在地方政府和基层,如何落实好扶贫资金的投入和整合?
范小建:你提的这个问题确实是存在的,也是当前很突出的矛盾。所以在去年召开的中央扶贫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非常有针对性地讲了一段话。他就说: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比较大,财政增收不乐观。在这种情况下,扶贫的投入不但不能减少,而且还要有明显的增加。这一点同志们要统一思想,首先在这个问题上非常明确要统一思想,要增加投入。而且特别讲到,在“十三五”期间,宁肯少上一些大项目,也要保证扶贫投入的明显增加。他就提出:中央的专项扶贫资金,中央基建投入用于扶贫的部分,都要体现加大扶贫投入的要求。
后来中央所制定的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我认为是比较好体现了总书记的要求和思想。目前情况来看,无论是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扶贫投入,信贷资金以及社会帮扶资金的规模都有不同程度地增长。
同时,还感觉到这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要加大专项资金的整合。特别是县一级的整合,在中央的《决定》里面也明确提出贫困县,要鼓励支持贫困县把专项扶贫资金,各种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捆绑使用,解决突出的问题和薄弱的环节,我觉得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网:资金整合有哪些优势呢?
范小建:因为现在往往是打酱油的不能买醋,有些资金总的盘子很大,但是具体起来又很分散,往往不能够集中力量去解决突出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整合的优势就是要把分散的资金打起捆来,能够集中用于某个特别突出的问题,这样的效果就会更好一些。
中国网:看有些地方也引入一些竞争性的机制,来界定资金的政府扶贫,对这种方式您怎么评价?
范小建:所谓竞争的机制,我们在过去扶贫资金的使用过程当中,就曾经使用过这种办法。资金是很有限的,谁的积极性高,谁能够做得好,哪个地方的班子思想统一,群众充分动员起来了,我就把这个资金给你,这样投资的效果肯定就会更好。
中国网:缺资金、贷款难,一直是阻碍贫困户脱贫的拦路虎。在中央政策号召下,各大金融机构也纷纷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支农力度,金融扶贫在未来的扶贫攻坚战中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又怎样更好地发挥作用?
范小建: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增加收入就成了主要的任务。增加收入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产业,产业发展主要就是靠信贷资金,不能老靠财政资金。过去我们所说的扶贫贷款主要是指由财政贴息所撬动的扶贫小额信贷。在2008年以前,我们的扶贫贷款财政贴息的盘子大概是5.6亿元左右,所能够带动的信贷资金总规模是140亿元。后来到2008年时进行了一次改革,鼓励各金融机构都来做这个事情。到2013年,中央和地方两级金融机构所发放的普惠小额信贷就达到了839亿元。到2014年时,国务院扶贫办就和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联合下发了一组文件,叫做《关于创新发展扶贫小额信贷的指导意见》。这个文件下发以后,到去年年底扶贫信贷资金的规模现在达到了1200亿元,应该说政策效果还是比较显著的。
去年中央出台了决定之后,又进一步明确了支持地方政府建立担保基金、扶贫再贷款,还有金融债等等一些新措施。应该说在扶贫信贷这方面的潜力还是非常大的,我觉得一方面要关注规模的扩大;另外一方面还要关注机制的创新。在资金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怎么能够把增加的投入真正用到穷人身上,能够有一种运行机制自动瞄准这些贫困的人口,而不是打偏了。因为金融里面趋利倾向还是比较严重,都希望把这个盘子搞得大一点,每一宗贷款的规模搞大一点。这种自发的倾向往往是不利于加大对于穷人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