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桃林:完善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产地环境管理

发布时间: 2015-07-14 08:57:26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王虔  |  责任编辑: 王虔
关键词: 张桃林 农业 可持续发展 产地环境管理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记者王虔) 2015年是“国际土壤年”,土壤环境安全对人类发展至关重要。在中国,土壤污染防治与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并称为向污染宣战的“三大战役”。7月11—12日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农业部、环境保护部联合举办的“土壤与生态环境安全——国际土壤年在中国”战略与决策高层论坛上,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表示,当前,农业生产发展与资源环境硬约束的矛盾日益凸显,要保障我国粮食生产在“十一连增”基础上持续增产,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将越来越艰巨。

土壤面临多种渠道污染威胁

张桃林指出,目前,我国农业资源环境受外源性污染和内源性污染的双重影响,已日益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约束。一方面,由于工矿业和城乡生活污染向农业转移排放,导致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下降和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另一方面,在农业生产内部,由于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长期不合理过量使用,以及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和农田残膜等农业废弃物不合理处置等,形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这些都加剧了土壤和水体污染,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

他介绍,2013年我国农业化肥施用量为5912万吨,按农业种植面积计算化肥用量为321.5kg/hm2,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不过,由于近年来在主要粮食作物上推行了测土配方施肥等措施,目前我国小麦、水稻、玉米的平均氮肥使用量已低于发达国家为防止水体污染所设置的安全上限值。与此同时,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和统防统治覆盖率还不高,农药用量仍然较大,近年来稳定在32万吨左右,占世界农药总用量的1/7。残留农药经过降水、地表径流和土壤渗滤进入水体所导致的土壤和水环境质量恶化及生物多样性破坏等问题仍然存在。畜禽粪污染是农业面源污染的最大来源,“实施规模化养殖,做得好有利于对粪污进行集中处置和循环利用,提高产业化水平。但是如果处置不当,或者配套设施跟不上,规模化养殖也可能造成集中污染甚至引发环境事故。”张桃林提醒。

另外,我国地膜使用总量和作物覆盖面积均高居世界第一,由于广泛使用的超薄地膜易老化、易破碎、难回收,致使每年有约40万吨的农膜残留于土壤中,带来“白色污染”问题。随着一些作物产量连年提高,秸秆生物量也在不断增加。目前,我国秸秆的综合利用率只有76%左右。如果不能有效处置秸秆,随意焚烧就会导致大气污染,堆积到河沟或湖泊则会通过淋溶及风化腐烂产生有害物质进入水体造成污染。同时,虽然我国农田土壤有机质呈上升趋势,但区域性农业资源质量下降,尤其是局部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及产地土壤健康问题日益加剧,严重影响着农业生产生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完善环境监测评估 多举措助力土壤和产地环境管理

及时准确掌握农业资源环境状况及动态趋势,是有针对性地开展资源环境利用保护和修复治理的基础和前提。然而,张桃林指出,由于我国土壤及产地环境等农业资源生态问题在类型和成因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现行农业资源环境监测评估方法还不完善,监测评估结果往往不能客观精准反映资源环境真实状态和趋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资源环境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他建议,必须抓紧修订完善现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及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指标体系与调查监测技术规程。同时修改完善现行污染源调查统计方法,全面客观掌握污染源构成和变化趋势,对进一步明确方向、突出重点、科学有效地开展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土壤和产地环境管理方面,张桃林建议,首先要强化普查规划。加强普查摸底,尽快准确弄清农业面源污染及土壤退化的类型、范围、程度与成因,建立国家级面源污染、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等数据库,及时掌握农业资源环境状况及动态趋势。同时要强化监督管理,建立全过程监管制度和体系。

强化法治建设也不容忽视。要针对当前制约我国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的突出问题,加强法治创新,逐步建立健全最严格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产品产地保护、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农业资源损害赔偿、农业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等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在体制机制创新层面,要建立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协作平台和机制,加强不同行政区间、政府部门间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合作,协同推动资源环境保护。

科技的支撑力量也至关重要。张桃林建议,要适应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新要求,聚焦农业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科技需求,调整优化农业科技发展布局和方向重点。从偏重土地产出率向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相结合,并更加注重资源利用率转变;从偏重粮食农业向粮饲农业及食物农业并重转变;从偏重产中研究向产地、产中和产品质量安全及产后储运加工的全过程覆盖研究转变。最后,要强化政策支持和宣传培训。要建立健全以技术补贴和绿色农业经济核算体系为核心的农业补贴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同时加强农业资源环境利用和管护的科普宣传和技术推广服务,使社会公众和农民群众更多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到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中。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和公众生态环保意识和科学文化素养,培育健康消费生活习惯,切实提高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营造公众参与的良好社会环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