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记者 魏博)当前,我国的经济转型升级正处在重要历史拐点:一方面,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经济矛盾与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另一方面,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趋势初步形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到了关键时期。能否准确研判2015~2020年这6年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趋势,准确把握经济新常态的核心内涵,对未来10年、20年、甚至30年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决定性影响。
近日,素有“中国改革智库”之称、中国民间智库排名第一的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过大量研究形成了《转型抉择——2020: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趋势与挑战》一书,以“转型抉择”为主题,建言“十三五”,客观分析2015~2020年这6年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的趋势与挑战,提出务实的行动建议。
中改院院长迟福林教授指出,人的城镇化是人口城镇化的必然要求,人的城镇化是方向、是目标,如果没有形成人口城镇化的大格局,农民工没有实现市民化,怎么会有全面的人的城镇化?他认为,未来5~10年城镇化仍是我国发展的最大红利,“十三五”将形成人口城镇化的新格局,基本实现农民工市民化,让“农民工”退出历史。
未来5~10年城镇化仍是我国发展的最大红利
迟福林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研判:
——“十三五”城镇化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历史关节点。首先,我国从工业化中后期走向工业化后期,城镇化率至少要达到60%以上,但目前只有53.73%,估计“十三五”城镇化率仍会以年均至少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其次,2013年我国人口城镇化率仅为36%,而2012年世界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52%左右。“十三五”我国应加大以户籍制度为重点的制度创新,使人口城镇化率以较快的速度提升。如果到2020年我国人口城镇化率仍达不到2012年世界人口城镇化率的平均水平,就难以证明城镇化转型升级是成功的。差距就是发展的空间。2015~2020年这6年,我国的城镇化仍处在较快发展的阶段,“城镇化红利”仍是扩大内需的突出优势。
——“十三五”新型城镇化蕴藏着巨大的内需潜力。第一,农民工市民化是扩大内需的重要载体。第二,新型城镇化建设无论对投资、还是消费,都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第三,在城镇化进程中推动城乡一体化,无论是农村的消费,还是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都蕴含着巨大内需潜力。我国已经将扩大内需、拉动消费作为发展的突出优势。从发展趋势看,我国新型城镇化将成为释放巨大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重要载体,承担着扩大内需的重大历史使命。
“十三五”形成人口城镇化的新格局
——基本实现农民工市民化,让“农民工”退出历史。
——城乡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到2020年,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要成为历史。
——加大中小城镇的公共资源配置,初步实现公共资源配置均等化。为什么北京中关村的房子能卖到几万元、甚至10万元一平方米?核心问题是公共资源配置的差距造成居住条件、居住价值的反差。要增强中小城镇对农村转移人口的吸引力,关键是公共资源配置要有明显改善。
探索改变城乡二元制度的历史性突破。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看,至少要实现“三个统一”:
——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探索完善农民承包地流转制度、宅基地有偿退出制度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
——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共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总体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这一目标,重在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就是制度统一、底线大致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
——城乡统一的人口政策。就是在城乡全面放开“二孩”。到2020年,老龄化社会快速到来,城镇化较快发展,应当而且有条件在城乡统一实行放开“二孩”的人口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