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实习生 贾茹)中国的城镇化无疑已成为最近二、三十年以至今后二、三十年中国发展的一大热点和重要主题。2013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53.73%,比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19.39%)提高了34.34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06%。然而,与快速增长的城镇化率不相匹配的是城镇化质量的低下。表现在交通拥堵、能源浪费、资源枯竭、空气污染、人居环境恶化、贫民窟蔓延等弊端伴随着城市的发展。
究其主要原因,是过去那种以三高(高耗能、高排放和高扩张)为特征的粗放型城镇发展模式。今后几十年,城镇化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我们急需全面推进我国的城镇化转型,探索集约、绿色、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近日,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进行的《中国城市步行友好性评价》项目有了阶段性成果,NRDC的步行评价项目已完成对国内35个城市步行友好性的评价工作,并将其初步成果汇编成此报告,报告对步行对城市和居民的意义也进行了阐述。
中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之中,与之相伴生的交通机动化和忽视“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模式,给中国城市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如建成区的快速扩张和无序蔓延、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能源紧缺、土地资源浪费、居民生活费用上涨、社区归属感丧失等。随着城市道路的不断拓宽和加长、城市边界的不断外延,人车矛盾已成为大城市的通病。越来越多的人行空间被马路和机动车取代,机动车的“霸主”地位常令步行者胆战心惊,人们能够通过步行便捷完成的事情越来越少,对私人汽车的依赖越来越强。这些现象促使我们反思:我们究竟是在为汽车和大楼建设城市,还是为人建设和发展城市?答案并不难得出,但真正在城市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中都真正把人放在首位,看来并不那么容易,否则我们的许多城市不应该是现在的样子。城市是人的聚集居住地,人是城市的创造者、主宰者、受益者,因此城市规划建设需要“人性的回归”。国内外的实践和研究都显示,一个以人为本、低碳绿色的城市,一定不是以私人汽车为主的城市,而首先会是适宜人们步行、公交方便舒适的城市。城市要回归人性化,首先要提高步行性。
步行是人类的本能和需要,是健康和最为低碳的出行方式。推广步行理念、鼓励步行友好的城市发展,能够为城市居民和城市发展本身带来诸多好处。首先,步行友好的城市能使居民的日常生活更为便利,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如果能够通过步行或者“步行+公共交通”的方式实现人们日常基本出行需求,还能减少许多家庭的经济开支。就个体而言,多采用步行的出行方式可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就社区而言,步行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使人们更有归属感,社区关系更为和谐。就城市发展而言,步行不消耗化石能源,是最绿色的出行方式。因此,提高步行在城市交通中的分担率,可以减少能源的使用和碳排放,从而改善空气质量,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同时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增强街道的步行友好性还能促进周边的商业繁荣,增加安全性,提高土地价值,为城市发展带来直接经济收益。设计和建设步行友好的城市,可以带来更紧凑的城市空间布局、更节约的土地利用模式,从而抑制城市的无序蔓延。
因此,提倡城市加强可步行性,是一项缓解“人车矛盾”的重要策略,对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品质,促进城市朝着低碳、生态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