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祖国10年的历程,对中国、对世界意味着什么?答案是:世人见证了对一个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从纵向看,前无古人;从横向比,没有其他国家的经验可以照搬。中国以自己的方式与道路,谱写了“一国两制”的新篇章。
在香港回归之初,对“一国两制”这一开创性构想,怀疑者有之,迷惘者有之,担心者有之,美国《财富》杂志更是早早断言:“香港将死”。
10年后,香港以她的繁荣和稳定向世界回答:事实胜于雄辩。
实践的勇气
香港回归后,究竟实行什么样的制度,如何通过有效治理以保证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课题”,它考量着中华民族的胆略和智慧。
上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以政治家的睿智眼光和雄才大略,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为解决香港问题、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进程,开辟了切实可行的道路,也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争端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往开来,实现了香港的顺利交接,进行了开创性的实践,使“一国两制”从科学构想变成生动现实。
2002年11月,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产生后,求真务实,把按照“一国两制”方针管理好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确定为新时期治国理政的重大课题,进一步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香港的成功实践,还在于历经挫折,不气馁、不动摇。回归后不久,香港就遇上了一场空前的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香港GDP出现负增长(-5.1%),这对回归不久的香港来说,无疑是严峻考验。依靠中央政府的支持和香港人民的努力,充分调动香港自身的潜能,充分利用内地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上下一致,戮力同心,香港很快恢复了生机。
一个不到700万人口的城市,2006年的GDP达到1895亿美元,人均27466美元,分别居世界第36位和27位(国际货币基金统计);而按购买力计算,香港人均GDP居世界第15位。香港2006年的外汇储备居世界第7位,进出口贸易额居世界第9位,在过去10年中的大部分年份集装箱运量居世界首位。
同样,面对2003年非典疫情的骤然侵袭,面对生态和心态的双重压力,香港人显露的勇气和果敢,香港人的大气和坦然为世人所共睹。勇气在于信念,香港人对自己、对未来抱定信心,所以才能一往无前。
实践的价值
香港回归10年,实践的价值为人们所看重。再好、再宏伟的构想,如果没有实践的检验,只能是“空中楼阁”。
一国两制,人们在这块“试验田”中最关注的是:“港人治港”的民主体制是否可行,香港经济的活力是否依旧。
回归10年来,在“一国”的前提下,香港按照基本法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不仅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保持不变,法律基本不变,保持了香港的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而且香港同胞全面行使基本法授予的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积极参与特别行政区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实现了“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回归10年来,香港居民普遍享有基本法赋予的各种民主和自由权利。香港是言论、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出版最自由的地方,始终享有世界重要资讯中心的美誉。香港人享有依法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他们的生活方式一切照旧,“马照跑,舞照跳,股照炒”。一切政党和政治团体,照常依法活动;各种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以自己的方式从事宗教活动,和睦相安。
香港实践的价值,同样在于它真实地验证了“一国两制”不仅没有约束香港的活力,而且使这个国际化的都市激情四射。
实践的意义
香港“一国两制”的实践意义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2003年温家宝总理在香港说的一句话非常深刻:“‘一国两制’真正的意义是在‘一国’的共同利益下如何发挥‘两制’不同的优势,为国家服务。”
保持香港的稳定、强大和发展,这是香港实践“一国两制”最为重要的意义。
香港的实践,海外权威机构亮出了“高分”:
——今年3月,英国政府组织“伦敦金融城”公布全球金融中心指数调查,香港在亚洲区名列第一,全球排名第三,仅次于伦敦和纽约。报告说,香港由于拥有稳健监管系统和优秀金融服务人才,成为最有可能跻身全球金融中心的亚洲城市。
——5月,瑞士洛桑管理学院发布2007年“国际竞争力排行榜”,香港排名世界第三。
——6月,日本经济委员会会同多个研究机构发表“香港回归10年竞争力报告”,香港整体竞争力在50个主要经济体中位居第一,并认为“香港的国际化程度和应变能力是很多经济体难以达到的”。
——在美国传统基金会日前公布的2007年“经济自由度指数”报告中,香港连续第13年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系。
香港实践的意义还在于它与内地经济融合的加速,两者互为依托,水乳交融。
香港特区政府原财政司司长唐英年感慨地说:“回归10年来,香港最大的得益是打通了通往内地市场尤其是泛珠三角9省区的经脉,使香港快速融入内地这一增长最快的经济体,这是香港重要的生存之道。”
10年,香港众志成城;10年,香港风雨兼程。
“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必将永垂青史!
(本报特派记者 强荧 陈惟 朱伟 戴焱淼)
(本报香港6月29日专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