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发展观察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审计署6管齐下堵社保基金漏洞 部分省市社保基金审计已开始 -周五沪指午盘收于4162.97点 "全民炒股"言过其实 基民热情不减 -奥运空气质量将实现五省联保 水利部急调长江清水注入太湖 -教育部将严惩高校"体制外"招生 民办高校招生收费成监察重点 -外资正式进入中国铁路运输领域 中国钢铁并未冲击国际市场 -国税总局:可能重创股市 短期不征资本利得税 不会取消利息税  -"鑫诺三号"卫星上天 "长征"火箭完成百次发射 可发射飞船和卫星 -全国治理商业贿赂未达预期 专项工作延期 公务员处分条例实施 -中国即将公布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财政部调整商品进口关税 美将对我铜版纸征最高99.65%反倾销税
京沪高铁投资升至1700亿 全国社保基金有意投资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6 年 11 月 07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有望年底动工的京沪高速铁路工程(下称“京沪高铁”),总投资额度可能由1300多亿元上升到1700多亿元。

“因为涉及征地拆迁等问题,原来的预算都不够。”消息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透露,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京沪高铁总造价至少应该达到1700亿元。如果加上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等3个独立项目,京沪高铁总投资额度将超过2000亿元。

目前,京沪高铁项目已递交了可行性研究报告,正在等待审批,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也已进入最后阶段,今年年底前有望正式开工建设。

酝酿组建项目公司

9月14日,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正式开工。据介绍,大胜关桥上铁轨按六线布置,分别为京沪高速铁路双线、沪汉蓉铁路双线和南京地铁双线。大桥的施工总承包合同价为38.6亿元,加上地铁建设地方上投资7亿元,总共投资45.6亿元。

“这座大桥的最终投资大概也会超过预算,估计会达到48亿元。”上述人士透露,大胜关桥虽然是京沪高铁的一个部分,但它是独立于京沪高铁项目之外的单独项目,因此,“大胜关桥的正式开工并不标志着京沪高铁的开工建设”。据透露,京沪高铁全线有3个类似的独立项目。

设计时速350公里的京沪高铁今年3月初经国务院批准立项,当初预算的工程总造价大约为1300多亿元。按照近几年运作模式,中国铁路建设一般由中国铁路建设投资公司作为铁道部的出资人代表,出资占股本金51%以上。铁路沿线政府通常以征地拆迁补偿费用作为入股资金,占20%左右。其他资金缺口,则面向社会融资。

本月内,中国铁路建设投资公司将和京沪高铁经过的河北、山东、江苏、安徽4省和北京、天津、上海3市出资代表见面,商讨共同组建项目公司事宜。

牵手保险资金

消息人士透露,全国社保基金有意进入铁路建设领域,投资京沪高铁项目。目前正处于紧张谈判过程中。

此前保监会向外界透露,保险业已与铁道部达成投资京沪高速铁路的意向。在初期意向中,保险资金的投资总额高达人民币800亿元,但最终获批金额是400亿元。

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曾公开表示,保监会已经批准中国人寿(2628.HK)、平安保险(2318.HK)以及人保财险(2328.HK)等保险公司参与此项投资。

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一位专家昨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铁路建设属于基础性产业,虽然回收期较长,收益却比较稳定,保险资金进入铁路建设,在中国还是首次,“这肯定是一个双赢的合作”。

目前,中国铁路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还是银行贷款,吸纳社会资本成为铁道部力推的举措。事实上,铁道部近两年已开始给予各种优惠条件,邀约社会资金进入铁路建设领域。上述专家表示,还需要相关细则的出台,以保障民营资本获得收益的问题。(第一财经日报 于素)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相关文章:
京沪高铁宣布对民资开放 民众冀其上市做股东
京沪高铁项目将组建公司 会探索市场化融资方式
保监会副主席:800亿保险资金将投京沪高铁工程
京沪高铁总预算超1600亿 保险公司将投保800亿
京沪高铁预计2010年通车 坐火车全程只要5小时
中国铁路建设债券将上市 京沪高铁2010年通车
相关专题:
图片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六一"儿童节关注2000万留守儿童:发展之路遭遇体制障碍
世界无烟日:中国超5亿人健康受被动吸烟危害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