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发展观察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审计署6管齐下堵社保基金漏洞 部分省市社保基金审计已开始 -周五沪指午盘收于4162.97点 "全民炒股"言过其实 基民热情不减 -奥运空气质量将实现五省联保 水利部急调长江清水注入太湖 -教育部将严惩高校"体制外"招生 民办高校招生收费成监察重点 -外资正式进入中国铁路运输领域 中国钢铁并未冲击国际市场 -国税总局:可能重创股市 短期不征资本利得税 不会取消利息税  -"鑫诺三号"卫星上天 "长征"火箭完成百次发射 可发射飞船和卫星 -全国治理商业贿赂未达预期 专项工作延期 公务员处分条例实施 -中国即将公布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财政部调整商品进口关税 美将对我铜版纸征最高99.65%反倾销税
中国商队携数十亿美元订单访美 至少购80架波音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6 年 04 月 07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购买至少80架波音客机、部分农产品以及高端通讯设备

日前,由国务院副总理吴仪率领的中国商务代表团开始了对美国的访问。

此次随同吴仪出访的有111家中国企业的202名企业家代表。他们将在美国13个州的14个城市开展多种形式的贸易促进活动,并将同美国企业签署诸多商业合同或协议。

据悉,他们将采购大量商品,涉及农产品、飞机、软件、汽车及零部件、电子器件、通信产品、医疗设备等,价值达数十亿美元。目前有关协议正在陆续签署。这些订单不是一次性的,具有持续效力,将有助于缓解美国对华贸易逆差。

与此同时,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将于4月11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与美国商务部长古铁雷斯、贸易代表波特曼共同主持第17届中美商贸联委会。

此外,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定于本月14日至22日访问美国。胡锦涛本次访美正值两国经济摩擦加剧之际。据美国方面统计,去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创下2000亿美元新高,虽然中国的统计数据认为实际的数字要小得多,但这已经在美国国会引发强烈反华情绪。目前至少有16个提案或修正案等待国会的审批,它们要求中国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否则将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或限制对华贸易。部分国会人士认为,人民币值被故意低估,从而使中国制造业成本保持低廉,使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不正当的竞争力。

国会的强硬姿态使白宫处理对华事务时处于更有利的位置。布什政府近几个月来一直督促中国增加从美国的进口、加快人民币升值和加大力度杜绝美国版权和商标在中国被盗用的现象。

不过,中国并不会屈从于美国的压力,中国政府不会再对人民币进行一次性调整,而是继续坚持渐进式的调整,期望以稳定的方式达到市场决定汇率的目的。

另一方面,中国继续表现出解决问题的诚意。对于知识产权这个美国公司的心病,中国官员表示出加强保护力度的意愿,因为使用盗版而被罚款的中国企业名单和罚款数额也依照美国要求加以公布。中国还将采购美国软件用于政府办公。

而最大的举动还是在贸易方面。据报道,中国有望购买至少80架波音客机,大部分型号为737。令人意外的是,中国还打算从美国购买农产品,以及该国具有领先水准的通讯设备,以改善本国固定及移动电话网。

中国官员表示,这支代表团希望与美国企业建立长期联系,以便促进美国对华进口。

虽然中国官员和部分独立分析人士认为,中美尽管存在巨额贸易差,但美国仍然在双边贸易中占据有利地位。自2001年起,美国输华商品年均增长率达21.5%。另有研究表明,如果中国廉价商品从美国市场上消失,美国企业和消费者购买其他国家制造的同类产品将多支付1000亿美元。此外,中国制造商的利润很大一部分流入了在华投资的外国企业和专利权拥有人,他们在华从事加工制造或出售专利技术。

北京大学的一名国际关系卖家说:“贸易差对美国人而言并非完全意味着损失,在中国制造业的每一个环节中,美国人都在赚钱。”他指出,布什政府的本意是想加强对华关系,但由于民意支持下降等因素,布什总统当前在政治上遭到削弱,基于这个原因,中国认为有必要助其一臂之力。(记者 唐靖 发自上海)

来源: 国际金融报

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
图片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六一"儿童节关注2000万留守儿童:发展之路遭遇体制障碍
世界无烟日:中国超5亿人健康受被动吸烟危害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