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发展观察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审计署6管齐下堵社保基金漏洞 部分省市社保基金审计已开始 -周五沪指午盘收于4162.97点 "全民炒股"言过其实 基民热情不减 -奥运空气质量将实现五省联保 水利部急调长江清水注入太湖 -教育部将严惩高校"体制外"招生 民办高校招生收费成监察重点 -外资正式进入中国铁路运输领域 中国钢铁并未冲击国际市场 -国税总局:可能重创股市 短期不征资本利得税 不会取消利息税  -"鑫诺三号"卫星上天 "长征"火箭完成百次发射 可发射飞船和卫星 -全国治理商业贿赂未达预期 专项工作延期 公务员处分条例实施 -中国即将公布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财政部调整商品进口关税 美将对我铜版纸征最高99.65%反倾销税
传承民间艺术路在何方? 来自安塞县的调查与思考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6 年 04 月 03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新华社记者刘书云

陕西省安塞县的民间艺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作为被文化部命名的“现代民间绘画之乡”“剪纸艺术之乡”“腰鼓之乡”和陕西省命名的“民歌之乡”,这块古老的黄土地被专家称为保留中华民族古老文化最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之一。

记者近日调研发现,在这块黄土地上,当地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激情使古老的民间艺术正从沉睡走向复苏,一批民间艺人从幕后走向台前。但在实践中,文化产业化依然步履维艰,民间艺术的传承之路在尴尬中延伸。

走出黄土地的安塞民间艺术

安塞地处炎黄文化发祥地的陕北黄土高原腹地,独特的地域和历史环境,孕育了独特的民间艺术。中国几千年流传的民间艺术代表--绘画、剪纸、腰鼓、泥塑等艺术形式,在这里绽放出朵朵艺术奇葩。

记者在安塞县城中心位置看到,占地2600平方米的县文化馆颇为引人注目。文化馆馆长殷宇鹏介绍说,目前,馆内收藏和陈列的有农民画1500幅、剪纸17000幅、泥塑1300件。自2000年以来,这里已接待了来自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数千名游客。

细细品味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作品,人们会发现,不论是采取哪种艺术形式,它们无不以其独特的理解和手法生动地表现出生活百态:农民老大娘常振芳的作品《十二生肖闹秧歌》中,黄牛吹喇叭,老虎敲腰鼓,老龙打伞,兔子打锣,农村正月里闹秧歌的热闹和喜庆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农民画作品《牛头》以象征性手法,用浓烈的色彩和夸张的装饰花样,塑造出亲切、忠厚的老黄牛形象;其他作品如《毛猴吃烟》《回娘家》《大公鸡》,或稚趣天真,或幽默生动,或雄健有力,无不令人回味。

记者注意到,安塞民间艺术能手大多是普通的劳动者,他们的作品既有原始图腾,又有宗教文化;既有常见的花鸟走兽,也有春播秋收的劳动场面。其夸张生动的表现手法,与古老陕北的自然风俗气质一脉相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安塞民间艺术就是黄土高原风情和文化的缩影。

“原汁原味”与“产业化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以安塞县知名剪纸艺人李秀芳为代表的老一辈民间艺术能手,和新生代民间艺人纷纷走出国门进行表演和交流。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安塞民间艺术在全国频频获奖,一些代表作品纷纷被各大美术馆收藏。

但安塞人不仅希望通过民间艺术扬名,更渴望通过开发民间艺术致富。于是,县里召开文化产业开发恳谈会、制定文化产业开发规划并出台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决定。安塞县文化部门和政府部门还通过将文化资源与黄土风情旅游业接轨推动文化的发展,目前已开发出剪纸、农民画、腰鼓等三个系列30多种文化产品,并鼓励当地民间艺术团体开拓演出市场。

令人尴尬的是,当地人试图通过开发民间艺术产业实现致富的梦想难圆。据不完全统计,安塞人通过出售剪纸影集、剪纸印花台布、门帘和安塞腰鼓等文化旅游产品,去年创收仅为500万余元。由安塞县委、县政府先期投资100万元编排的大型陕北民歌史诗《信天游》,在延安连续热演53场次,观众达2.6万余人次,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但创收也只有120多万元。收支相抵,利润少得可怜。

由此,如何将走出黄土地的民间艺术打造成颇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品牌,并推动其成为创收致富的文化产业,成为当地艺人和政府关注的话题。

然而,一些从事民间艺术研究的人士则认为,民间艺术在经济发展大潮中只能担当补充和辅助作用,更恰当的方法是通过树立艺术形式的品牌,使之与旅游接轨,为经济建设服务。曾任陕西省群众艺术馆美术摄影部主任的陈山桥说,民间艺术依存的土壤是火热的现实生活,存在的目的是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一味强调产业化而不重视民间艺术在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作用,最终只会污染民间艺术生存的土壤,断送优秀作品的现实根基。

“一乡一品”会不会让民间艺术“变味”?

20多年过去了,李秀芳老人依然宝刀未老。老人告诉记者,她的孙子外孙共7人,除了今年23岁的大外孙还能动动剪子,其他人谁也没有学过剪纸。随着老一辈民间艺术家的逐渐辞世,很多民间艺术面临着“人亡艺绝”的命运。以什么样的思路来挖掘、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成为人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记者了解到,为推广安塞民间艺术,当地政府文化部门做了大量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安塞县进行了4次民间艺术普查,县文化馆还举办了民间艺术创作培训班,集中组织民间艺人进行交流并免费培训群众。安塞县还大力加强在基层的文化网络建设,先后成立了文化文物馆、民间艺术团、曲艺队、民间艺术协会等文化组织,并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安塞县有关领导表示,他们决定让剪纸、腰鼓、农民画,进入小学生的手工课堂,甚至提出“一乡一艺”“一乡一品”的口号,鼓励每个乡、每个村都开发出自己的“拿手好戏”。

千百年来一直靠“口传心授”得以传承的民间艺术能否通过“规模化”得到发展?为安塞民间艺术的抢救整理做了大量工作的陈山桥,称得上民间艺术真正的守望者。他认为,文化工作者最应该做的,还是充分发掘和保护民间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正确引导和鼓励民间艺术,保留这些艺术品的原汁原味,这样才能有效延缓民间艺术走向衰落和“变味”的步伐。(完)

来源: 新华网

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
图片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六一"儿童节关注2000万留守儿童:发展之路遭遇体制障碍
世界无烟日:中国超5亿人健康受被动吸烟危害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