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发展观察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2020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达4000万千瓦 民资外资可参股核电建设 -欧盟REACH法规明实施 影响我3万多企业 中国建重点实验室应对 -央行严控外商投资内地房市 把好信贷关 中国房地产还能热多久 -社会对职业教育比较歧视 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合法就业权利 -中国扩大儿童免疫范围 增25亿购疫苗 卫生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 -A股均价与历史高点相差1成 内地资金充裕惟未走出去形A股泡沫 -民营油企欲打包卖外资 三分格局或变两强相争 商务部促油企整改 -中国存在粮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风险 商务部三措施稳定肉蛋价格 -国务院决定今年试点向国企提取分红 -07中国大学满意度排行榜出炉:清华第3北大第10 高考人数破千万
三峡导流明渠截流垫底抛投试验一次成功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2 年 09 月 16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昨天上午,三峡工程成功地进行了导流明渠截流垫底抛投试验。这标志着三峡工程已经拉开二次截流施工的序幕。

    长3.7公里、宽350米的三峡导流明渠是一条人工开挖的河道。由于明渠河床底部光滑而水流又十分汹涌,截流时抛投的石料容易被江水冲走。为确保截流成功,专家们决定在截流进占前在导流明渠进行水下垫底加糙拦石坎施工。按照设计,导流明渠截流将采用双戗立堵截流方案,上游拦石坎由288个长2.5米、宽2.5米、高2.5米的钢筋石笼组成,拦石坎高3米。下游拦石坎由1000个合金钢网石兜组成,拦石坎高2.5米,长120米。

    昨天上午8点,承担截流施工任务的中国葛洲坝集团三峡建设公司首先在三峡坝区杨家湾码头向载重达500吨的驳船吊装合金钢网石兜。上午10点,吊装完毕,驳船开至导流明渠截流施工现场。上午11点10分,各项准备工作就绪,正式开始抛投试验。11点30分,抛投顺利完成。这次试验采用底部可以开启的驳船,将16个合金钢网石兜平抛入导流明渠,抛投总重约为160吨。这次抛投试验采用GPS全球卫星定位仪测量抛投精度。通过试验,进一步论证了采用底开驳平抛施工的可行性,初步测量出合金钢网石兜在不同流量、流速水文条件下的漂距参数,测定了各工序间的衔接及设备配套能力。

    导流明渠截流是三峡工程继1997年大江截流后的第二次截流,它是三峡工程、也是长江上的最后一次截流。根据三峡工程建设计划,这次截流将在今年11月下旬合龙。

    滚滚长江水 首穿三峡坝底

    三峡工程建设昨天迎来历史性的一刻。上午9点,三峡大坝1-3号导流底孔依次开启,滚滚长江水第一次通过三峡大坝导流底孔下泄。导流底孔顺利过流,为导流明渠截流提供了重要保证。

    三峡大坝全长2309米,坝顶海拔高程185米,实际最大坝高181米。位于长江河床中部的泄洪坝段,设有23个泄洪深孔和22个导流底孔。导流底孔长6米、宽8.5米,主要是作为导流明渠截流到2003年10月三峡首批机组发电之前江水过流通道。

    目前,三峡导流明渠以左的1.6公里长的二期大坝绝大部分坝段已浇筑到坝顶高程,大坝已经具备挡水能力。今年5月1日和7月1日,三峡大坝上下游基坑先后破堰进水,大坝开始在江水中运行。按照工程建设计划,三峡大坝将在2003年6月下闸蓄水至海拔135米高程。

    据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昨天开启的1-3号导流底孔过流运行正常。在今后10天内,三峡大坝22个导流底孔将全部开启运行。(施勇峰 王智慧)

     新华社 2002年9月16日

来源: 新华社

相关文章:
三峡工程历史回顾
三峡工程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对策
三峡工程的航运效益
三峡工程的发电效益
即将进入第九个施工年头 三峡工程进展如何?
三峡工程确立截流前五大工作重点
国家斥巨资治理三峡地质灾害
三峡工程建设实现重大转折
长江三峡坝区明年将断航67天
三峡工程明年4台机组投产计划发电55亿度
三峡工程十年建设进展顺利
三峡工程明年如期实现蓄水通航发电三大目标
相关专题:
图片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2007世界竞争力评比:中国大陆首度超过台湾地区
中石油称冀东南堡油田可开采100年 开发成本近60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