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的春天,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议案,把重庆推上直辖市的历史舞台。1997年6月18日,新的直辖市在中国西部正式挂牌成立。借鉴东部经验,造福西部百姓。5年来,重庆市在落实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战略构想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做出了应有贡献。
地位凸显:三大开发战略融合的交汇点和支撑点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一个大局,是东部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先发展起来,中西部地区要顾全这个大局;另一个大局,是当发展到一定时期,就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也要顾全这个大局。在成功实施沿海发展战略后,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解决日益扩大的地区差距问题,摆上了中央的议事日程。
1994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重庆,以战略家的眼光题词勉励:“努力把重庆建成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党中央对重庆寄予厚望,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窗口”作用和辐射作用,带动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规划、安排和管理三峡库区移民迁建与开发,确保三峡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一个区域的发展往往依托于一些经济基础较好的“点”,再通过这些增长“点”向周围辐射扩散,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崛起。作为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最大的区域性经济中心,重庆地处西部大开发规划中的长江上游经济带、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和南贵昆特色经济区这三大区域的结合部,对长江经济带和西部经济区有双重聚散功能。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现实基础,使重庆成为启动西部大开发的首选之地。
重庆直辖3年后,西部大开发全面启动。至此,沿海开发、长江经济带开发和西部大开发构成了我国“H”型现代化建设格局。左右传递、东西连结,重庆直辖市成为三大开发战略协调融合的交汇点和支撑点。
以重庆大发展带动西部大开发,在西部大开发中实现重庆大发展。重庆现已搭建起多个参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平台,“枢纽重庆”、“数字重庆”已具规模:已建成的达万铁路和正在建设的渝怀铁路,联川入湘,打开了西南出海通道;“半小时出城”和“8小时重庆”交通畅通工程,以及渝长、渝黔、渝合等高速公路相继竣工,舒畅了城市动脉;三峡库区码头的扩建、机场的修建,疏通了“黄金水道”,架起了“空中走廊”;邮政枢纽工程投入使用,全球最大的地方电话网建成开通,形成了便捷高速的信息通道;随着统一开放市场体系的逐步形成和完善,重庆已成为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的重要商贸中心、生产要素的重要集散地。
无论是枢纽功能的强化还是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提高,都使我们在中国经济地理的版图上清晰地看到“重庆板块”的聚散作用。这一经济高地的隆起不仅促动了三大战略的融合发展,而且加快了东中西三大经济板块的有机连接。长江沿岸几十个城市初步形成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为中心的4大协作区。4大协作区以浦东开发、三峡建设和西部大开发为动力,首尾呼应,每年都能达成协作项目3000多个,新增产值上百亿元。
5年建设:富民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重庆在4个直辖市中有“三个之最”--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落后。直辖市的牌子、中等省的构架、西部的发展水平,这就是重庆的特殊市情。
在讨论发展方略和启动策略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经常强调,新重庆的规划要坚持地区经济发展与全国一盘棋相结合、近期工作与远期设想相结合、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相结合、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方针;新重庆的建设不能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思想,要有长期努力、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新重庆的发展要透彻理解中央给予重庆的战略定位和现实任务,因地制宜,富民为本。
新兴直辖市的发展思路在科学论证和反复探索中不断廓清,一种既有直辖共性,同时又有别于京津沪的建市思路逐步形成--以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为战略定位,探索一套科学、高效的行政管理新体制,实现大城市带动农村、城乡一体共发展共繁荣。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三大经济发展区”的打造构成了新重庆城乡共繁荣的建设主线。着眼于增强辐射带动功能的都市发达经济圈,其主要任务是构建好金融、商贸、科教文化三个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建成现代产业基地;着力发展城郊型经济的渝西经济走廊,则是沿成渝、渝遂、渝黔高速公路和铁路轴线,建设一批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区域性专业批发市场,形成大、中城市连绵区和产业密集带;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重点是开发优势资源,发展绿色产业、生态农业和旅游业。
思路决定出路。这一统领直辖市建设的总纲,把江泽民总书记交办的“移民、脱贫、老工业基地改造、环境保护”四件大事融进了区域经济发展之中,在讲求生产力合理布局和资源的有序利用的基础上,制订出切合实际的发展目标和实现形式,重庆经济因此得以健康、持续发展。
直辖5年来,重庆发展迅猛而稳健,变化显著而深刻:全市GDP增长近5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30%;城市化水平由直辖前的不足20%提升到去年底的3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年均增长21.2%;建卡贫困人口减少315万,所有贫困区县成建制整体脱贫,农民人均纯收入比5年前增加近500元;工业走出长期高额亏损的阴影,2000年实现整体扭亏为盈,去年盈利22亿元……
被称为“世界级难题”的三峡工程百万移民,是重庆的“立市之本”。目前已累计完成移民安置43.3万人,确保了三峡工程的正常推进。确保生态平衡和资源的永续利用是重庆市进行移民搬迁的行为准则。从单纯的就地后靠到外迁移民12万多人,从企业原样搬迁到就地关闭破产800多家污染企业。在中央的支持下,重庆市移民思路的两个调整使脆弱的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系统逐步得以恢复。
目前,以三峡库区为重点的“青山绿水工程”和以主城区为重点的“山水园林城市工程”稳步推进,“生态重庆”、“人居重庆”魅力初现。
体制创新:重庆快速发展的强大引擎
直辖之初,有人幻想资金如潮而来,弹指间建成一个一流直辖市。但国家并没有大规模拨钱给重庆,外商也没有争先恐后向重庆大笔投资。冷静下来的重庆人开始了理智的思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直辖市的建设不能沿用计划经济的思路,不能由政府演“独角戏”,而要依靠市场力量。
曾在沿海工作多年的市委书记贺国强对此更有体会。他说,重庆的发展关键在于要把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创新体制,促进国内外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重庆流动,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
消除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尽快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系,激活自我发展机制,成为直辖市建设的重中之重。
以直辖为契机,重庆市政府率先改革政务管理:把市场能做的事“让位”给市场去做,政府从“大包大揽”转变到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在“缺位”的地方“补位”。直辖后,重庆一举取消了基层政府和各部门自行设置的行政审批项目,确定了依法设定行政审批的原则。到去年重庆已累计减少了58%的行政审批事项。重庆市市长包叙定说:“创新行政管理新体制,压缩审批和收费,虽然使我们暂时减少了5个亿收入,但市场回报我们的将是几十个亿!”随着旨在转变职能、改进作风的“发展环境整治行动”的深入,重庆正全力打造西部良好“软环境”。国内外几家调查机构新近公布的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和投资吸引力的地区,重庆无一例外名列前茅。
掌握“点金术”自然要比直接获得“金子”重要得多。探寻重庆快速发展的轨迹,不难看出在政府淡出“越位”、“错位”职能的同时,重庆市着力进行了法治建设和市场体系完善。直辖5年,重庆市共制订了地方性法规169件,构建起适应市场经济的地方性法规体系,创造了全国省级人大立法工作中的“重庆速度”。以商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和产权市场为主要内容的市场体系建设进展迅速,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新重庆已拥有最大的综合批发市场、最大的中心购物广场等10个“西部商贸之最”,成为西部地区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
如果说改革清除了制约发展的障碍,那么开放则安装了加快重庆发展的推进器。“以资源换项目,以市场换技术,以产权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用大开放促大开发”,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开放观,使重庆迅速搭建起万商云集的大舞台。5年来,仅三峡库区就引进资金80多亿元,实施合作项目1700多个;重庆已与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贸易合作关系,实际利用外资26.1亿美元,名列西部前茅。
从诺基亚、ABB、福特等数十家世界500强企业登陆主城区,到“娃哈哈”、“格力”、“敖东”等名牌产品落户三峡库区;从日本住友银行、加拿大丰业银行等多家境外金融组织在渝开设办事机构,到通向汉城、名古屋、慕尼黑、东京等多条国际航线的开通;从制定发展战略时借助“外脑”,到面向海内外公开选拔副局级领导干部……重庆人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要超越自我,必须把自己放在更加广泛的开放之中。
作为西部大开发序曲的直辖市建设,5年的前奏高亢、激越,令人振奋。不断刷新的数字与事实在托出一个与时俱进、充满活力的新直辖市的同时,也向世人证明:中央设立重庆直辖市,是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科学把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关键之举,是应对国内外经济新挑战、谋划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英明决策。
四川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网 2002年0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