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中广网北京10月15日消息据中国之声《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纵横》报道,今年诺贝尔奖的压轴戏--诺贝尔经济学奖将于瑞典斯德哥尔摩时间今天下午1点,也就是北京时间今晚7点揭晓。多家研究机构和博彩公司都对这一奖项做出了大胆的预测。
诺贝尔经济学奖并非诺贝尔遗嘱中提到的五大奖励领域之一,是由瑞典银行在1968年为纪念诺贝尔而增设的。它的评选标准与其它奖项相同,获奖者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选。截至目前,经济学奖得主多是美国公民。
经济学奖历来是各个奖项中最让人捉摸不定的,科学院评审小组通常会避开当下流行的议题而对历经10到20年的经济理论更感兴趣。谁是今年夺奖的热门?中国人是否有希望问鼎?
每年在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布前夕,知名信息提供商汤森路透集团都会宣布几位热门候选人。今年被汤森路透列为热门人选的分别是: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斯蒂芬·罗斯,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金融学家之一,他因创立了套利定价理论而举世闻名;牛津大学纳菲尔德学院的教授安东尼·阿特金森,他的研究成果是《收入与结果》;耶鲁大学国际金融学中心金融学教授罗伯特·席勒,他的研究成果是《理解市场波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安格斯·迪顿,他的成就:对消费、收入和储蓄、贫困与健康、福祉的经验型研究。
汤森路透认为,如果这些热门人选的研究成果被引用得越多,那他们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可能性就越大。不过,在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马光远看来,这样的预测标准虽然有道理,但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特点就是爆冷门:
马光远: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应该说是所有诺贝尔奖里边最难预测的,每年都是大冷门,基本上很难预测到。很难预测到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经济学的发展非常快,在经济学的殿堂里面明星非常璀璨,每一年尽管是大冷门,但是选出任何一位来大家都是当之无愧,也就是说有一个排序的问题,因为诺贝尔经济学奖是从1969年以前开始的,我们知道69年以前现代经济学发展已经一百多年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有很多有资格当选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非常多。
马光远认为,虽然每次颁奖前各种猜测众说纷纭,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所有的获奖者都要满足两个条件:
马光远:要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话,第一个是他的这个理论时间必须很长,一般最少30年以上,也就是说从提出这个理论到最后大家讨论形成。凡是引起重大的影响理论,没有30年一般是不可能获奖的。第二个是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有重大创新,重大贡献。
而在著名经济学家李稻葵(微博)看来,诺贝尔奖的欧洲背景也多少影响着奖项的授予:
李稻葵:经济学研究的中心到目前为止还是在美国,这个奖项是欧洲人占主导的,他评出的得奖人让内行人有点哭笑不得。一般得这个奖的人,我观察有这么几个条件,第一确实有独特的贡献。第二个要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个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对整个学界的影响力,可能还体现对欧洲委员会的影响力。第三个,跟这个相关的,人缘好的人容易得奖。
有学者认为,目前国内更侧重于对当下现实问题的分析与探讨,对应用性的学科有着更多的关注,而少有纯理论研究者进行数十年如一日的研究。那么中国学者什么时候能够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李稻葵一直主张要有一颗平常心。5年前的今天,李稻葵在哈佛期间的导师马斯金与其他两位美国经济学家一同获得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而马斯金在得知获奖后照常与博士生讨论论文的故事早被传为佳话:
李稻葵:马斯金教授是一个超级冷静,超级严谨的学者,他对荣誉性的事情看的很淡。他第一个反应是终于松了一口气,因为多年来力推荐的另一个90岁的经济学学者终于得奖了。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德高望重的学长,对于自己得奖没有感觉。得奖前一年,一位学者问他有没有可能得诺贝尔奖,他说这个事情不想,一想起来就让人的包袱太重,难以释怀,这个问题连想都不要想。
马光远则坦言,虽然中国不乏优秀的经济学者,但整体上中国的经济学理论研究仍处于追赶阶段,未来任重而道远:
马光远:未来中国经济学人如果真的对中国经济变迁,对中国改革开放30、40年来的一系列成就有一套独特的解释的话,也不排除有获诺奖的可能。但是目前来我认为我们缺乏一个整体的团队,这么多年形成整体团队的美国、英国等在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已经形成整体的高度,也就是说排在第一梯队的人是比较多的,而我们排在第一梯队的人是凤毛麟角的。我认为就整体而言,我们离冲击诺贝尔经济学奖,还是有很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