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总的看,2010年面对十分复杂的经济形势、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和异常尖锐的收支矛盾,我们深入贯彻省委重大决策部署,严格执行省人大批准的预算和有关决议,集中财力保重点,千方百计保民生,增收节支保平衡,全省和省本级均较好地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预算任务。2010年预算执行成效体现在六个方面:
——财政收入总体较快增长。在全省经济向好的基础上,各级财税等部门严格依法治税管费,建立完善综合治税协调机制,加强纳税信息沟通和统计分析,努力做到应收尽收,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全省全部财政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2410.5亿元和1330.8亿元,分别增长19.3%和24.7%,增幅分别比2009年提高8.5和12.1个百分点;绝对额分别是“十一五”规划指标的120.5%和147.9%。
——积极的财政政策有效落实。努力扩大政府公共投资,争取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104.5亿元和地方政府债券69亿元,全部落实到具体项目,保障了重点建设项目需要。扩大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范围,完善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政策,改造升级农村流通网络,发放补贴31.9亿元,带动家电、汽车摩托车销售247亿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认真落实增值税转型、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对部分小型微利企业实施所得税优惠、取消或停征收费项目等税费减免政策,累计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190.9亿元。落实省级以上中小企业出口专项资金1.15亿元,促进了出口稳定增长。
——财政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作用进一步增强。省财政研究制定了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指导意见,落实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0亿元、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2亿元,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旅游服务业。全省科技支出28.8亿元,增长8.8%。以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产学研合作、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为重点,支持高科技产品开发和共性关键技术升级。大力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结构调整和专业化发展。全省环境保护支出112.6亿元,增长8%。积极推进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国家试点,启动省内光伏发电市场,开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推进非粮生物能源发展,支持培育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程建设,淘汰落后产能,发展低碳经济。综合运用各种财政杠杆,支持河北民航、高速铁路客运和港口建设。
——强农惠农政策实施力度继续加大。全省农林水事务支出300.5亿元,增长13.5%。组织发放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52.7亿元,全部提前在第一季度兑付到农户。落实良种和农机具购置补贴18.9亿元,投入省级以上农业保险保费补贴4.1亿元,落实小麦弱苗转化和“一喷三防”补贴资金1.9亿元,夺取了夏粮丰产丰收。整合支农资金,支持26个县发展粮食产业项目、15个县发展蔬菜产业项目和41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投入2.4亿元支持蔬菜产业示范县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省级财政投入专项资金1.9亿元,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183个,努力打造农业优势产业群。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全省投入土地治理项目资金13亿元,建设高标准节水农田127万亩,着力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大力实施农村民生工程,省级农村新民居建设专项资金增加到3亿元,支持2000个示范村建设。发放补助金6.2亿元,落实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发放退耕还林补助13亿元,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中央奖补11.1亿元,在2.2万个行政村实施了一事一议公益项目建设。争取中央资金23.6亿元,省级投入7.6亿元,全面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工作。
——保障和改善民生成效显著。全省教育支出503.4亿元,增长14.6%。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投入资金51.1亿元,保障城乡中小学校正常运转。落实省以上资金33.6亿元,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顺利实施。投入专项资金3.5亿元,建设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发放补助金18亿元,134万名学生得到资助。全省医疗卫生支出224.9亿元,增长28.8%。支持医疗卫生改革,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17个市辖区的120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42个县(市)的561个乡镇卫生院开展了综合改革试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实现全覆盖,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年人均80元提高到120元。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达到18元,实施了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全省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58.2亿元,增长19.7%。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提高10%、达到1400元。农村低保标准达到年人均1118元,城镇低保标准达到月人均250元,实现应保尽保。落实省级以上新农保补助资金5.6亿元,37个试点县117万名农村老人按时领取养老金。千方百计稳定就业形势,落实专项资金16.6亿元,促进就业再就业。全省住房保障支出51.6亿元,增长22.1%。加强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为13万户城市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住房保障。全省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36.3亿元,加快发展文体事业,促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全省公共安全支出174.5亿元,增长15.4%。实施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提高基层政法机关经费保障水平,大力维护社会稳定。为应对消费物价上涨,省财政列支1亿元建立价格风险调节基金,给予优抚、低保、五保对象及大中专学生每人每月15元补贴。
——财政改革取得新突破。省财政厅研究提出率先构建地方现代公共财政体系的战略构想,明确了整体系统推进财政改革的目标任务。省以下政府间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覆盖所有支出事项。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实施范围扩大到92个县(市),居各省区第一。继续实施激励性财政体制,完善省内异地投资税收分享办法,改进转移支付制度,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发展性支出三年滚动预算试点覆盖省级所有发展性支出,并开始向市县延展。预算项目库试点从省级扩大到全部设区市、示范县和31个直管县。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努力构建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提前通知并细化分解上级转移支付,编入年度预算,预算编制完整性进一步增强。深化和完善预算执行管理,支出预算执行的均衡性提高、年末结转率下降。12月份全省一般预算支出占全年比重比2009年同期下降16.6个百分点,年终结转率下降2.8个百分点。进一步扩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范围,省级国库集中支付实现全覆盖。电子化政府采购平台建设进展顺利,全年完成政府采购330亿元,资金节约率11%。扎实推进省直部门派驻监督全覆盖,财政专项资金运行实现网络即时监控,社会团体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小金库”治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各位代表,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回顾过去的五年,是我省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财政经济提质增效、跨越发展的五年。这五年,财政收支规模快速增长,财政实力稳步提高。全部财政收入5年累计完成9007.7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2.6倍;财政支出5年累计9695.2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2.8倍,为推动科学发展、富民强省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这五年,财政职能有效发挥,助推科学发展效果明显。创造性地实施两轮激励性财政体制,实施异地投资税收分享办法,积极推进省直管县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有效引导经济资源合理流动和科学配置。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杠杆作用,推动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科学因应经济形势变化,认真落实中央相机制定的稳健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成功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有力促进了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五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民生保障力度逐年加大。2010年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体育与传媒、公共安全累计支出1206.9亿元,是2005年的2.6倍。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建立,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中小学办学条件不断改善,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长足发展,困难家庭学生资助体系全面建立。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建立,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初步覆盖城乡,企业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连续六年提高标准,农村养老保险开始试点,城乡低保实现全覆盖,就业再就业工作扎实推进。惠及城乡居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抗灾救灾、公共安全体系更加健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进一步增强,有力促进了和谐河北建设。这五年,财政改革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日臻完善。省以下支出责任划分、中期滚动预算编制、预算绩效管理、财政派驻监督、预算法制建设等多项改革在全国率先探索,并保持全国领先水平。部门预算、项目预算、零基预算、综合预算等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全面应用,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实现全覆盖,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日常监督、派驻监督、网络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的财政大监督体系基本建立,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财政管理格局基本形成。“十一五”时期财政事业取得的新成绩,是省委科学决策、坚强领导的结果,是省人大省政协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各地区各部门协同配合、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总结成效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财政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基于经济结构和效益的财源质量较差,人均财力水平偏低,财政收支矛盾尖锐程度有增无减,改善民生、促进发展力不从心,财政体制和管理机制仍不健全,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尚需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仍不理想,等等。这些问题制约着全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关乎全省人民福祉,亟需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