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内容:它们恰似卓琳与邓小平相濡以沫一起走过58个春秋的生动写照……1997年邓小平辞世后,卓琳恪守着邓小平关于“不要到外面去工作,言行要谨慎”的提醒,在北京家中安享着晚年时光。 |
邓小平、卓琳和他们的孩子
站在伟人邓小平身后默默奉献了一生的卓琳,走完了她93载人生历程,驾鹤远行。
从云南宣化的富商之家走出,她毅然奔赴延安、投身革命。与邓小平结成伴侣后,共同经历了战火硝烟的考验,“文革”艰难岁月的磨砺,以及大起大落的境遇浮沉。她始终以女性的温情、善良和坚忍,与丈夫相依相伴,不断给予丈夫力量和扶持。邓小平的一生是光辉、伟大的一生,他的一切与他身后有卓琳这样一位伟大女性是分不开的。
在北京景山后街,卓琳和邓小平生活了几十年的院子里,有两棵靠得很近的油松,一棵高大挺拔,一棵婀娜多姿,枝条互相拥抱着,并肩而立,好像两个人相依相伴。孩子们称这两棵树为“双龙树”。它们恰似卓琳与邓小平相濡以沫一起走过58个春秋的生动写照……
——编者
晚年卓琳和邓小平享受含贻弄孙的快乐
生于富商之家
卓琳的革命经历,虽不像邓小平那样波澜壮阔、震撼人心,但却同样充满曲折而耐人寻味。
1916年4月,一个小女孩儿生于云南省宣威县的一个工商业家庭,她是家中的第七个孩子,也是最小的一个,她的名字叫作浦琼英。她的爸爸,是云南著名的“火腿大王”浦在廷,她是最小的女儿,自然从小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浦家是一个大家庭,到了浦琼英这一辈,光是叔伯姐妹,女孩子就有十三个,浦琼英排行十三。在她的上面,有数不清的姑姑婶婶姨姨姐姐。这些浦家的妇女,生活在更为封闭的封建囚笼之中,生活不能自立,婚姻不能自主,就是终日享受荣华富贵,也不过是父亲、丈夫、儿子的依附品,她们中间不乏受到虐待,遭受欺凌,最后吞金自杀者……
浦琼英和她的两个姐姐,从小目睹周围这些事情的发生,为这人世间身为女性的不平等遭遇而愤愤不平,小小的心灵中,常常萌发出反抗的意识,但是,究竟怎样反抗,她们却并不知道。
只有时代的浪潮,才能涤荡社会的沉闷之气。浦家小姐妹的哥哥,从日本归国,带回了许多革命书籍和宣传共产主义的小册子,从此,她们开始接受革命思想的启迪。
到昆明上中学以后,她们感受到了更多的新鲜事物。学校里有一名音乐女教员,经常在课堂上向学生们宣讲革命道理,宣讲共产主义。有一天,这名女教员突然被捕了,在押赴刑场的道路上,她戴着手铐脚镣,一路慷慨悲歌,一路高喊共产主义的口号,那大义凛然英勇赴义的场面,震撼着每一个学生的心。从此,共产党人的形象,便深深铭刻在浦家三姐妹的心底。
1931年,在北平要举办一个全国运动会,各省挑选代表选手参加。浦琼英被选为少年组六十米短跑的代表,参加了云南省代表队。但当他们刚到达香港时,“九·一八”事变爆发了,国难当头,运动会开不成了,云南队只好折返。
这时的浦琼英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女了,已经很有主意。她下定决心,不回云南。她写信给哥哥,要求去北平读书,终于得到了家里的同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