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业仅8个月的天兰天尾货市场即将在城北天通苑地区再开第二店,成为京城的第三家尾货市场。而业内人士透露,上地开发区和房山良乡还有两家尾货市场正在规划之中,届时将有5家尾货市场出现在北京城区周边。
“除了尾货服装外,新店还会经营鞋帽、箱包等其他尾货商品。”天兰天尾货市场总策划师梁吉良告诉记者,经营面积达1.5万平方米的新店,将着重于销售一些尾货的延伸产品,即一线品牌的下架产品,类似于燕莎奥特莱斯购物中心的打折品,不同的是定位在中低档产品。
几元钱的毛衣、5元的牛仔裤……让位于丽泽桥的首家尾货市场凭借着比动物园、大红门、雅宝路等服装批发市场的服装价格低30%左右的优势,开业仅3个月就实现了20亿元的销售额。即便如此,天兰天的经营方也开始对尾货市场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隐忧。“我们在其他服装市场看到,一些经营批发业务的经营者也开始打着尾货的旗号销售商品,而其质量却令人堪忧。”梁吉良表示,货源是尾货市场的瓶颈所在,因为厂家一般不屑于直接销售尾货,这就使得专门经营尾货的批发商成了运作尾货市场的关键,能否与大量此类批发商达成合作则决定了尾货市场的成败。而目前的状况是,众多市场都看中了尾货的潜力,但面向社会招商很难找到真正的经营者。
专家观点:尾货市场不宜开太多
面对商家们对尾货市场的热衷,商业专家却表示,盲目兴建尾货市场非但难以挖掘老百姓对尾货的需求,还有可能影响普通零售市场的销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国雄表示,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尾货应该是出口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遗留的滞留或滞销品,总量不会太大,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以处理尾货为定位的尾货市场数量也不会太多。然而,由于我国拥有4.5万个服装生产企业,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存在着盲目扩大生产的问题,服装积压已经成为众多企业的通病。遍地开花的尾货市场一旦有了客观的销量,很可能让尾货成为部分服装企业的主力产品,而最终导致“尾货不尾”的恶性循环。而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副秘书长赖阳则建议成规模的尾货市场通过尾货的大规模集采,成为outlets那样的自营尾货超市,掌握市场的主动权。(记者 李若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