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九旅势如破竹一夜之间无缝衔接
这并非历史刻意的安排,一支从“陕北好江南”南泥湾走出来的部队,恰担当起了解放第一个大城市的历史任务。
1945年6月,以三五九旅等部队组成的八路军南下二支队在司令员刘转连、政委晏福生率领下离开延安南下抗日。9月中旬,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此时正在南下途中的刘转连接到命令,要他们向东北挺进。刘转连率部于初冬季节抵达沈阳,部队恢复三五九旅番号,刘转连任东北人民自卫军三五九旅旅长,从南满、东满打到北满,一路势如破竹。
1992年病逝于广州的刘转连将军(他于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忆起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4月28日5时,进攻开始了。部队迅速占领指定目标,只在南岗和道外个别地方遇到小股敌人的抵抗,并迅速将其歼灭。我军顺利地解放了哈尔滨。”寥寥数语道出了哈尔滨解放的干脆利落。
刘登远当时在东北人民自卫军辽东第三支队七团,参加了解放哈尔滨的任务。他在回忆录中提及,七团的任务就是24小时内占领火车站、国际饭店、霁虹桥、松花江桥等重要军事目标,“各营连排班都在规定时间完成了对既定目标的占领任务,没有遇到抵抗”,因为原先占据哈尔滨的国民党接收大员,早已望风而逃。
让市民们感到神奇的是,几乎一夜过后,苏军撤走后的空白就由共产党的部队“无缝衔接”上了。原哈尔滨市教育学院院长冯光武,其时在哈工大上学,“那天早晨起来以后,突然都是民主联军站岗了,苏联红军就没了。他们都有岗位,在(原来)苏联红军的岗位上站岗。”
百姓送衣鱼水情深哈市成为后方基地
寒冷的东北,那时已经暖意融融了。4月28日这个解放的日子,离五一很近了,时任独立团二营特派员的张旭东清楚地记得“松花江都开了(融冰了),天热了,我们还都戴着狗皮帽子,穿着棉衣服”。这样的细节很快让欢迎部队进城的哈尔滨市民注意到了,“人家给咱们做衣服了,用大马车送过来。战士都换上新衣服,不光换单衣,秋衣秋裤也给了,战士们都洗澡换衣服,非常高兴。”当年的“鱼水情”,至今也让张旭东难以忘怀。
对哈尔滨市民来说,时局变化太快了。日本人被赶走没几天,接着来了国民党,转眼,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民主联军就解放了这座城市了,以至于少数市民还恍惚地仍将共产党的部队称作八路军呢。
那天,很多市民拿着红色、粉色的三角形小旗子涌向道里街,看部队的入城式。文史资料收藏家朱俊峰当时只有15岁,正和哥哥去买大豆,“他们看到我们一帮孩子追着游行队伍跑,也不瞪眼睛吓唬人,还都整齐地扛着枪走着。不像那些旧部队,老百姓看都不敢看,更别说追着部队玩了。”
太平安宁的新社会,哈尔滨人终于是盼来了。1946年5月3日,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成立。当年6月,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及其附属机关全部迁驻哈尔滨,此后两年多,哈尔滨一直是东北地区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是东北解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支援东北和全国解放战争的重要后方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