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雄伟在长春分析中国国内电影市场发展

2011年09月02日19:18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郑雄伟 长春 中国 国内电影 市场 发展

电影被认为是展示国家形象的文化名片,体现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是塑造国家正面形象的重要方式。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迄今为止已经走过了百年历程。不管是之前临摹世界电影,还是如今努力打造独具个性的电影模式,中国电影伴随着国家进步而不断进步着。

近几年中国电影力争重塑部分市场主体,整合资源,更新观念,最终有了突破式、跨越式的增长。据中国广电总局电影局提供的数据,2010年全年我国故事影片产量达到526部,产量约为世界电影总产量的10%,排名仅次于印度、美国,位列世界第三。2010年新增影院313家,新增银幕数1533块,全国城市影院总票房101.72亿元,较2009年的62.06亿元增长63.9%,已跻身全球十大市场。产业化改革八年以来,全国城市票房增长11倍,年均增幅超过35%,远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电影投资主体日益活跃、生产力深度激活的格局正在形成。

但是,中国电影产业发展道路还任重道远。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电影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其竞争力、影响力、可持续发展潜力都处在相对落后的位置。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产量迅速增长,但是优秀作品数量不够多;国内影院数、银幕数没有达到观众需求,电影基础设施建设较薄弱;国内电影重视票房,忽视文化;电影市场秩序混乱,发展能力不均衡,市场监管体系不够完善;优质的导演、演员、资金聚集严重,电影业后劲不足;电影设备国产化水平较低,科技创新能力不够高。这些问题都要求我们要保持头脑清醒,看到长期以来困惑电影市场发展的问题。

2011年,由亚太总裁协会与中国吉林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世界产业领袖大会在中国电影之都——长春市隆重召开,大会主题为“新一轮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下的国际科技与产业转移”,大会期间,著名国际经济学家、亚太总裁协会全球执行主席郑雄伟特别指出,如何推出具有世界眼光和大国风范的优秀作品,找准我国文化发展的方向,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建立科学良好的电影市场秩序,促进中国电影市场的可持续发展。虽然近年来我国的电影产业迅速发展,但产业规模和产业结构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产业链条中的中间环节不够活跃,市场分配也不尽合理。如市场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地区差异,缺少专业性强的发行机构,院线、影院以及制片方还没有找到较合理的市场分配比例方式等。因此,从宏观角度建立科学良好的市场环境,科学的建设国内电影市场秩序是中国电影产业长足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处理影片民族元素和国际化的关系,加快影片“走出去”进程。纵观世界电影发展,只有存在浓厚本土文化的影片才会在实践中成为经典。每个国家有属于自己特殊文化,都有自己的人文艺术。实践证明,武侠功夫片是中国电影在世界影坛上取得口碑和效益双向成功的典范。对中国而言,中国电影创作者充分利用本土现实文化资源,自觉地发掘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努力运用国际语言加以电影化表达,使拍摄出来的影片既能获得国内观众的认可,也能唤起世界的关注。

再次,鼓励创新,提高中国电影的原创力。在中国电影取得阶段性成就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在创作方面,一些商业类型片膜拜技术主义,忽视本土文化语境和观众需求,在影片中重形式轻内容、重模仿轻创造,这些现象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中国电影产业的健康长足发展。只有充分解放生产力,调动各行各业制作高质量电影的积极性,才能提高本国文化产业的软实力。

最后,立足本国市场,中国电影应该大力推进全国化进程。当前,一些新型现代化的影院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中小城市甚至县城等二级市场的建设和发展速度还很滞后。但是,大中城市的观众群基本定型,市场潜力不是很大。反之,这些二级市场地方的潜在电影观众群却是很巨大的,对电影的需求热情也日渐高涨,这是未来中国电影新的开拓场所,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电影的未来。毕竟,满足消费者需求才是产业发展之根本。所以,下一步如何不断推进国内二级市场的硬件设施建设以及资本投入是需要中国电影人深入思考的。

总之,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电影人应该适应电影市场经济规律,抓住机遇,克服困难,以昂扬的姿态面对挑战,努力促进中国电影产业的科学持续发展。(阙志华)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