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文化产业化"有可能伤害到文化的原则

2011年03月10日15:30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文化自觉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化 冯骥才 文化建设 文化领域 政府工作报告 政绩化 龙瑞 尹力

中国发展门户网3月10日讯今天上午,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中心举行记者会,主题是“政协委员谈文化建设”。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姜昆、吕章申、龙瑞、尹力、韩红出席并回答记者的提问。

在今天的记者会上,有记者问请冯骥才委员:今天我们动不动就听到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化这样一些词语,您会不会担心有文化被产业化的问题出现?怎么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

冯骥才说,我觉得文化产业这些年来在整个国家的文化领域是里是一个关键词,大家很关注文化产业,国家也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这里面有一个问题需要思辨。我昨天在一个会上谈一个观点,多年以前文化界提出了一个概念,是费孝通先生提的,叫“文化自觉”,提出来以后慢慢就转化为政府和国家的一些思考,近些年来国家对文化的思考越来越深入了,我觉得国家的“文化自觉”开始树立起来了。我特别注意这两届政府的工作报告里有这么几句话,去年政府工作报告里温总理讲了一句话,说“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今年总理《政府工作报告》里谈到“文化”的第一句话说“文化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影响更深刻、更久远。”我觉得说到了文化的本质。国家的文化自觉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只有国家的文化自觉是不够的,国家的文化自觉必须转化成全民的文化自觉,这样我们国家的文化才有希望,社会的文明才能进步。由国家的文化自觉转为全民的文化自觉,我认为现在的社会有两个思潮性的障碍,一个障碍就是文化的政绩化,还有一个是文化的产业化。

冯骥才说,文化产业是一个名词,是从20世纪初美国开始兴起的,有一个非常确切的概念,就是工业生产的模式,也就是说是可以成批生产的。面对大众消费对象,有一个层面,一种服务性的和经营性的行业是文化产业。这个产业我们过去没有,它是一个现代产业,我们在国家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过去没有,我们现在有,我们还要大力的发展,这是没有问题的。

冯骥才说,思辨文化产业的问题,现在出现另外一个词,我觉得非常荒谬,就是文化产业化。“文化产业”是一个名词,它有确定的、特定的内含,它有特定的标准、特定的本质。“文化产业化”是一个动词,因为有些文化是不能产业化的,因为文化是精神性的,精神性的东西就没法产业化。文化产业化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使文化的产业超越它的界限,把不能产业化的文化产业化,一旦产业化了就必须按照商业规律来操作,它必须来追求商业的目的,就是利益最大化,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候,反过来一定要伤害文化的追求,甚至于伤害了文化的原则。

所以,冯骥才委员特别强调,就像前几年我们犯过的错误一样,医疗的产业化和教育的产业化的错误,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认识。“文化产业化”是一个贬义词,如果哪个地方说,我们这儿文化产业化了,那个地方的文化一定会出问题。

对于另一个障碍——文化的政绩化,冯骥才表示,文化必须进入官员的政绩他才重视,否则他就没有兴趣。现在我们的社会确实比较浮躁,浮躁的原因跟整个社会的拜金主义分不开,也跟官员的政绩化分不开。我觉得官员的政绩化体现了官员的价值观,官员的价值观是最容易影响全社会的,如果官员做的一切事情都跟政绩挂钩,这个社会一定会浮躁起来。在这个时候,我们的文化人,我们的艺术家,一是创作要冷静,二是还要沉在你的艺术里面。我们首先要冷静地思考,文化人永远要有文化的良心。还有我们的创作者要潜下心来,沉到艺术里,(否则)我们在艺术里拿不出东西来。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