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发展观察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上海世博会呈现两大创新亮点 动迁工作获99%以上动迁居民支持  -广州决定收回80宗闲置土地 坚决打击囤积 下半年房价将加速上涨 -今年洪灾直接经济损失525亿元 因灾死亡652人 陕西洪灾致16人死 -上半年我国大中型钢厂实现利润翻番 下半年钢价不会有大回落  -沪深股市低开高走 沪指站上4400点 两市总市值逼近20万亿元 -《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8月1日起实施 优抚对象可享受3项优待 -3月末我外债余额$3315.62亿 黑石大跌 国家汇投公司亏损5亿美元  -5油企获首批原油经营资格 民企可经销成品油 高额投资成门槛 -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降2.78% 社科院称GDP应控制11%内 -中国今年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科学发现:地球物种划分有误 将面临重新洗牌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7 月 27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地球上隐存种的数量可能比我们知道的要多。何谓隐存种?也就是外观相似,遗传特征截然不同的物种。这一发现将对生物多样的评估、野生动物的管理、物种进化甚至传染性疾病的认识与治疗产生极大的影响。

过去20年,得益于日益成熟的DNA测序技术,人类获得的其他物种的基因组图谱越来越多,科学家发现的隐存种的数量也在急剧增长。

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Markus Pfenninger和Klaus Schwenk,分析了与隐存种有关的所有数据后,他们发现几乎在所有主要的动物物种中,隐存种都占有极为相似的比例。而且在地域分布上也相当均匀。此前,科学家却推测,隐存种主要存在于热带的昆虫和爬行类动物中。

Pfenninger说:“有些物种看起来分布广泛、数量繁多,但实际上,它们可能是由多个隐存种形成的群体,其中每个隐存种的数量都偏少,甚至濒临灭绝。”目前,科学家根本不知道到底还有多少隐存种,要知道确切的答案,除非对至少一个分类单元里的物种进行遗传信息分析。不过,据Pfenninger估计,“隐存种所占的比例应该在30%左右。”

加拿大圭尔夫大学发 Alex Smith说:“这一发现太令人吃惊了。这是一个强烈的信号,我们要对各大物种继续进行广泛的遗传学分析。” Smith是“生物条型码协会”的会员,这一国际团体旨在为所有物种制作一张遗传信息“条形码”。

近年来,他们广泛取样,准备用5~10年的时间对所有的鱼类和鸟类贴上“条形码”。这项工作一旦完成,科学就可以据此推断在现有物种中,究竟存在多少隐存种。

以非洲象为例。2001年,一项研究发现,非洲象其实是由两种遗传特征不同的大象组成,分别是非洲矮象和非洲象。现在,这两个物种均被列为濒危物种。而新热带一种蝴蝶的情况更是典型,经过遗传分析,它们居然由10个不同的隐存种组成。

对物种的重新划分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20世纪初,划分蚊子种类时的失误导致了对疟疾控制的混乱:原本被划分为一个物种的蚊子竟包含了6个不同的种类,而传播疾病的,只是其中的3种。

Pfenninger说,很多基于现有物种划分方式的研究将面临无效的命运,因为当时的研究对象可能并不是要研究的那个物种。现在,Pfenninger正在用实验证明,隐存种之间的差别可能会在早期出现在外部形态上——但从目前的结果来看,事实并非如此。(wave)

来源: 环球科学

相关文章:
广西发现岩溶洞穴生物30余种 初步鉴为新物种
长江环保面临两难选择:建大坝还是保物种
中国濒危物种名录将在2010年完成更新
监测保护濒危植物《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010年完成更新
世界植物园大会开幕 专家:每年近千物种消失
科学家公布在南极发现的新物种[组图]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物种质资源库主体工程竣工
雪莲面临物种灭绝危机 专家呼吁遏制掠夺性采挖
2010年中国力争所有受威胁物种就地得到有效保护
外来物种入侵之罪:螺肉灾难映射国人健康危机
数百外来物种酿生态灾难 洋生物入侵威胁中国
新疆野生植物物种正在迅速消亡 每4年消失一种
图片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长江上游强降雨形成新一轮洪峰 三峡工程首次发挥防洪功能
中国将在北部湾重点打造石化和能源基地 缓解西南油品短缺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中国经济博弈高油价
· 投资技巧指南 答疑解惑直通车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