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人民网北京2月20日电 (李海霞)近日,香港金融管理局前总裁任志刚撰文称存款准备金实际上是对银行系统的一项征税,建议央行逐步废除存款准备金制度。对此,国内多位专家表示,此项制度是传统货币政策非常重要的工具,一旦取消将会让社会流动性加强,形成通胀并制造各种价格泡沫。
任志刚是以香港中文大学全球经济及金融研究所杰出研究员身份撰写了题为《三中全会后如何与金融市场打交道》的研究报告,并提出了上述建议。他认为,中国央行现行多套指标及利率制定,均可消除,由金融市场自行发挥作用,例如央行可即时取消贷款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制度应可逐步退出市场。
存款准备金制度一向被认为是货币政策的“宠儿”,随着存款准备金制度存废争议再次进入公众的视线,多位专家学者都认为,存款准备金制度不可废除。
一位接近央行的媒体资深人士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目前资本市场流动性很足,一旦废除存款准备金制度,将会催生价格泡沫,形成通胀。“总之,一放开就会乱。”
上述资深媒体人士认为,存款准备金制度是传统货币政策非常重要的工具,是三大政策工具之一。他认为,作为一种有深度、能够长期、大量冻结资本的手段,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明显优于目前央行频繁使用的各种公开市场操作工具。
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也表示,“各国都在使用存款准备金制度,中国可能使用得相对频繁。因为它可以成倍地扩张或缩减货币,是非常严厉的一个手段。”
在曹凤岐看来,存款准备金制度是经济手段,不是行政手段。“这个制度不是废不废除的问题,而是怎么使用的问题。”
任志刚指出,现行的存款准备金利率俨如向银行征税。若政策利率制定后,释放现存放于人行约20万亿人民币的存备金,释放流动性可更有效资源配置。对此,曹凤岐评价称,“不存在征税,是控制货币量的一个手段。”
上述资深媒体人对任志刚提到的“流动性”问题也有不同的看法。“随着我们经济不断向好,M2基数很高,物价上涨水平得到有效控制,这些促使目前我国流动性总体上很充足,”他说,“只是在特别时间点和一些局部地区会出现阶段性的流动性紧张。”
央行近日公布了2014年1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今年1月,社会融资规模2.58万亿元,刷新单月规模的历史新高,1.32万亿元的新增人民币贷款创下了近4年来的最高水平。
18日,商务部公布的我国使用外资金额也令人“惊喜”。1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FDI)金额107.63亿美元,折合664.1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11%。
伴随着这些靓丽的数据,央行“迅速地”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我国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很足。
时隔8个月,央行于18日重启正回购操作,交易量480亿元,期限14天,中标利率3.8%。机构大多认为,此举主要是应对相对充裕的资金面,并不是货币政策转向收紧的信号。
与正回购相对应,央行在节前连续的逆回购,已经相当于下调了一次存款准备金率释放的资金量。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既然是为了释放流动性,央行完全可以通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操作来实现。但央行仍然坚持用频繁的公开市场操作来平抑短期流动性波动,显然是有意为之。”
鲁政委谈到的“有意为之”,正是任志刚撰文提到的“由金融市场自行发挥作用”的市场化手段。
“任志刚提的那个方法,我们正在用。就是用央行票据调整货币,这是一个短期的货币政策,国外是短期政府债券。” 曹凤岐说,“前几年用这个方法(存款准备金制度)比较多,现在调整得并不是太频繁。”
“合理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常备借贷便利、短期流动性调节等工具组合,管理和调节好银行体系流动性,是我国金融改革在‘十八大’提出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很好体现。”资深媒体人士说,“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我国金融宏观调控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绝不可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