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赔钱效应显现,加上政策面未必特别同情股市调整,新股发行短期内不会“减速”。昔日创造财富的基金逐渐淡出投资者视野,“打新股”产品有望受热捧
本月以来的调整行情,投资者普遍受伤不轻。尤其11月7日和14日两次反弹无功而返,渐渐显露出高位震荡行情的残酷。与此同时,“打新股”热继续升温,相关理财产品大量发行,一级市场申购成为股市资金的避风港。
11月以来的12个交易日,上证指数累计下跌638.5点,让投资者感到了股市的寒意,其温度是否再下降,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但投资者非常清楚,若本轮调整属于中期调整,600多点肯定难以消化近5000点大牛市的上涨泡沫。当前股市的敏感位置,意味着大盘很可能出现相当一段时间的震荡。一方面,暴利开始逐渐消失,局部的赔钱效应出现;另一方面,政策上未必特别同情股市调整,新股发行短期内不会减速,大盘蓝筹股继续接连登场。
在这样的行情中消磨,即便持仓比例低的投资者,也很容易遭遇市值蒸发。昔日创造财富的基金同样不安全,净值难免“破相”。银河证券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上周203只建仓期满的开放式主动型股票基金平均净值增长率为-5.14%,虽然整体表现好于大盘,但在本轮行情以来的基金业绩史上创下新低。可以说,目前正是中长期投资的痛苦时期,不少基民徘徊在卖与不卖之间。
相比之下,“打新股”的收益诱人,市场前景反而被看好。银行业内人士称,今年以来发行的大盘股,新股平均申购收益率基本保持在0.5%至0.8%左右,中国石油、中国神华和建设银行的网上申购中签率更是分别高达1.9429%、2.3927%和2.4677%,使机构投资者获得了可观的无风险收益。预计未来一年中,大盘国企股、A+H股等发行数量将继续增加,H股回归的步伐有望加快。
在目前股市高位震荡的情况下,各大金融机构纷纷推出了“打新股”理财产品,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信银行等均有“打新股”理财产品正在发行。某银行推出的一款理财产品,200万元起售,最多购买人数仅为50人,采取“市场好时可适度集中持股,满仓操作,反之则空仓申购新股等”。此产品设计说明“打新股”已成为高端投资者的一种投资策略,与重仓持股形成“跷跷板”,捕捉不同市场景气度下的市场机会。
据了解,“打新股”产品的创新,可满足各类投资者不同的流动性需求。银行还与基金公司、券商合作,有的使“打新股”不限于网上申购的渠道,同时涉足中签率更高的网下发行;在新股发行扎堆的情况下,有的实现了高收益。例如,中信建投证券管理的成立于今年6月和7月的两款新股理财计划,截止到11月5日单位净值分别达到1.126元和1.1015元,其已有的年化收益率分别为30.06%和35.30%。
市场上大部分“打新股”产品属于首日卖出,即新股上市首日就抛出,以此锁定投资收益。新股行情对投资者的吸引力表现在不同方面,农业银行等还推出了新股上市择日卖出的“打新股”产品。按照上市新股内在价值的判断,确定新股抛售时机,使“打新股”不再机械地谋取中签收益。以6月27日上市的中国远洋为例,开盘价为15.52元,而该股4个月后的最高价攀升至68.4元,收益率超过了400%。若按照首日卖出的做法,势必损失一大笔收益。采用上市后择日卖出的办法,会增加市场风险,但有可能取得较高的回报。此类“打新股”方式,适合风险偏好较高的投资者。
有市场人士发现,“打新股”产品如何赚钱,也是很有讲究的。例如,牛市格局中,网下申购收益率大于网上申购收益率;沪市发行的股票网上申购收益率高于深市;新股发行规模越大,网上申购收益越大。此外,“打新股”热的升温,使得个人直接参与网上新股申购的中签希望更加渺茫。统计显示,2007年至今新股发行溢价率要远高于2006年,但中签率明显低于去年,并呈下降趋势。
对投资者来说,在目前二级市场未走熊的情况下,应该参与期限较短的“打新股”产品,否则受制于银行理财产品不能灵活赎回,有可能错失震荡后再度走强的行情。(记者 张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