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发展观察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沪指开盘即破5000点 加息不动摇牛市 股市运行基础更加健康 -环保总局保监会拟推行环境污染责任险制度 中石油中石化质疑 -上海最低工资调整为每月840元 专家:价格上涨3%工资应涨5% -中国GNP仅占世界5.5% 水泥消耗却占54% 森林缺乏致六生态危机 -我国廉租房扩容时间表排定 -政策影响有限 沪指逼近5000点 我国首个公司债发行方案出台 -北京市规定:中小学教师工资将不低于公务员 取消重点班实验班 -钢企组团摸底10月铁矿石谈判 铁矿石巨头的筹码:中国需求不减 -中国审计将关注重大项目投资效益 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屡有突破 -今年全国3.1亿人次遭受自然灾害 中央追加近50亿资金支持救灾
股市动荡进一步加剧 个人炒金成股民新宠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8 月 23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随着股市震荡进一步加剧,个人实物黄金投资正成为股民投资理财的新宠。昨日,记者从首家获得开展个人炒金业务资格的兴业银行了解到,从正式推出此业务至今不足2个月的时间内,已有超过1万6千多人在兴业银行开设个人黄金交易账户,再度刷新历史记录。业内人士表示,在股市动荡和人民币升值、通胀预期下,个人实物黄金交易有望持续火爆。

  开户数交易量双双飙升

  “从7月份我们正式推出这项业务以来,银行的个人黄金账户开户数有了明显增长,当月就达到了开户高峰,日均开户数在300人左右,高峰时则超过500人。截至目前,开户数仍保持强劲的增势。”兴业银行相关人士表示,8月份是新客户交易的高峰期,在AU9999和AU100g这两种个人实物黄金投资产品中,AU100g的交易量占比最大,其次是AU9999。

  截至昨日,兴业银行的个人黄金交易量早已超过1吨,如果按上海黄金交易所同规格的黄金交易价格计算,在最近不到2个月的时间内,个人实物黄金的交易额约在1.6亿元以上。

  分析人士表示,开户数和交易量双双骤增,说明个人实物黄金交易确实得到不少投资者的追捧。业内人士称,目前兴业银行的平台上已提供了第三方存款,客户可以在该平台将手中的黄金卖掉,资金就直接进入兴业银行储蓄卡,这样进入网银后再转到证券公司,资金流转十分方便;另一方面,AU99.99和AU100g这两种个人实物黄金产品,是上海黄金交易所对个人投资者开放的挂牌交易品种,比较受投资者信赖,而且操作和炒股没有太大区别,因此,吸引了不少股民。

  股民成为实物黄金交易主力

  兴业银行相关人士表示,在开设黄金账户的投资者中,绝大多数都是有过证券市场投资经验的股民。在兴业银行办理开户手续的陈女士向记者表示,这段时间股市不断震荡调整,感觉风险增大,因此想投资黄金,从而使自己的理财结构更加合理。由于这次开的个人实物黄金业务,能够提取实物金条,心里觉得更加安心。

  记者在现场看到,和陈女士抱有同样想法的投资者不在少数,其中以股民居多。“国内黄金价格是跟着国际走的,因此很难被操纵,而且具有兑付和规避通胀风险的功能,对老百姓而言安全性不错。”一位王姓老股民称,这是吸引他投资黄金市场的主要原因。

  业内人士分析,由于股民对证券投资交易的经验较丰富,在投资意识和投资经验上比其他投资者要强,从投资者的结构上看,股民就成为了实物黄金交易的主力。与股票和债券不同,黄金具有商品和货币属性,只要通货膨胀的市场预期升高,黄金价格也会节节攀升,因此具有投资增值的价值。但事实上对于多数投资者而言,进行个人实物黄金交易的主要目的应该还是保值。

  专家称,到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已上涨达到了5.6%,为10年来CPI月度涨幅最高的月份。不断上升的通胀预期及股市震荡、人民币升值等因素,都促使投资者将目光转向投资实物黄金交易。同时居民对黄金保值增值意识的不断加强,不仅引发了黄金零售企业收入和利润实现双增,更促使个人实物黄金交易这一新业务备受追捧。(记者 孙 玉)

来源: 证券时报

图片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全国失地农民有4000万 且年增300多万人 易形成新贫困人口
中哈石油管线二期工程西进 里海石油入华路径有望打通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中国经济博弈高油价
· 投资理财技巧 答疑解惑直通车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农村计划生育网络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