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七月,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首先在泰国爆发,随后很快波及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给本地区经济带来重大冲击和损失。每每回眸那段日子,人们心有余悸。
在金融危机满十周年之际,作为金融机构的泰华农民银行又是如何渡过难关,复活过来的呢?记者为此走访了泰华农民银行首席执行官伍万通,他讲述了泰华农民银行在金融危机中浴火重生的故事。
伍万通说,在一九九七年经济危机之前,泰国国内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可以说是沾沾自喜。资产尤其是股票和房地产价格受到几乎所有分析师的过度乐观预测而持续上扬。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和金融公司以其不顾风险的超常规放贷在这场狂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作为监管机构的泰国银行(央行)对经济体系面临的风险也同样浑然不觉,还秘密地展开一场针对货币投机者的必输无疑的泰铢保卫战,后来证明付出的代价是国家的全部外汇储备。现实终于降临泰国经济体系:一九九六年泰国出口未能实现其高不可及的目标。一九九七年七月,央行意识到泰铢保卫战已经失败,不得不对泰铢实行浮动汇率,短短数日即造成泰铢币值剧贬,这意味着泰国的公司企业和金融机构将资不抵债(外币债务),其中许多已经实质破产。
回忆起十年前的七月二日发生的事情,伍万通印象最深刻。他说,那天清晨,央行在其总部召集会议,宣布对泰铢实行浮动汇率。直到此时整个国家才开始正视现实:整个经济体系统已遭到巨大破坏,公众对不少银行和信贷公司是否能够幸存产生怀疑而开始挤兑存款。
在多家银行和信贷公司的流动性消耗殆尽之后,政府和央行被迫用纳税人的钱来保障储户的存款,以避免社会发生动荡。这一措施结果给国家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因为后来发现这些破产金融机构的资产价值远远低于为帮助储户摆脱困境而付出的成本。
谈到泰华农民银行如何应对这场危机,如何渡过难关时,伍万通感慨万分地说,泰华农民银行也受到不良贷款问题的冲击,但幸运的是,泰华农民银行由于相对较大的规模和声誉,未曾发生挤兑存款的情况,这使得泰华不用像其他金融机构那样大举借债。但无论如何,核算后发现,泰华农民银行的资本基础因即将发生的不良贷款损失而几乎耗尽。
他说,当时银行系统已不再进行任何放贷,整个信用系统都垮掉了。如果说泰华在理论上还没有破产,事实上也已经非常接近了。然而,泰华无意向政府请求用纳税人的钱来弥补资本损失,那将导致银行的国有化。泰华一面静观局势,一面运筹帷幄。
直到一九九八年初,泰华产生了增资的想法。此举之所以成为可能,恰恰是因为国际资本市场(事后被证明)误读并误信了亚洲能在一九九七年金融危机后快速复苏。正因为如此,一九九八年二月至三月,泰华农民银行获得进入资本市场的一线生机,并实际上成功地(以每股八十八泰铢的价格)募集了约八点五亿美元的新增资本,这是金融危机爆发后亚洲的第一笔股权交易。不久这被证明是国际资本市场的误读。一九九八年五月印度尼西亚经济崩盘,从此国际资本市场对亚洲长期关闭。一九九八年八月,泰华农民银行的股票价格从公开发售价八十八泰铢跌至十五泰铢。
这一年的年初,泰华农民银行在进入市场时的确给出了所有正确信息,是市场本身错误估计了亚洲的恢复速度。否则的话,该行可能已经被投资者提起诉讼。
问及作为不靠政府解救也未被外资收购而仅存的两家泰国商业银行之一,泰华农民银行在危机后有何变化时,伍万通说,泰华农民银行以及后来跟进的盘谷银行在一九九八年二月至三月的短时间内成功在国际市场募集了近二十亿美元资本。这是难得的时机,也是纯粹的好运。此后国际市场对亚洲所有金融机构关上了大门,泰国其他所有银行都被拒之门外,也无法自行筹资。如果泰华农民银行和盘谷银行未能成功筹资,它们最终将被迫国有化。
新资本注入的结果,两家银行的股东结构和董事会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尽管核心管理层仍保持原状。因此可以说,在重大危机中要随时准备好抓住时机,这一点相当重要。但如果没有老天爷伸手相助,凭这一点也可能无济于事。
伍万通最后指出,在一九九七年金融危机中浴火重生的泰华农民银行,和泰国其他金融服务机构一样,必须在日益开放的市场中勇敢地面对更加复杂和险恶的全球化竞争的严峻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