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发展观察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6月中国宏观经济逼近趋热警戒线 -"十一五"中国将建10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 促进产业升级 答问 -中国投资50亿用于科技攻关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不是主要污染源 -大陆人可申请赴台接受医疗服务 任何医疗机构不得规避集中采购 -上海世博会呈现两大创新亮点 动迁工作获99%以上动迁居民支持  -广州决定收回80宗闲置土地 坚决打击囤积 下半年房价将加速上涨 -今年洪灾直接经济损失525亿元 因灾死亡652人 陕西洪灾致16人死 -上半年我国大中型钢厂实现利润翻番 下半年钢价不会有大回落  -沪深股市收盘续涨 沪指收盘4471.03点 两市总市值逼近20万亿元 -《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8月1日起实施 优抚对象可享受3项优待
牛市下的基金持有策略:长期持有偏股型基金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6 月 13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市场总是喜欢和投资者开玩笑,即使在波澜壮阔的大牛市下,上涨的过程中也总是不断出现漩涡与陷阱。股票市场自去年步入牛市以来,持续的震荡、调整,大跌总是穿插于一波波上涨的牛市行情中。对于基金投资者来说,在牛市下正确的操作策略是长期持有偏股型基金。只有这样,才能在牛市中分享更多的投资收益。

一般来说,波段操作常常造成踏空或者在低位赎回,择时不如择基,选择正确的基金可以带来超额收益。

牛市下的持有策略

中国股市进入一轮大牛市周期,这已经成为公认的事实。可以说,最近几个月,股市持续上涨,的确酝酿了一定风险,但是,即便风险真正释放,市场外更多的资金还是会疯狂涌入,因此深度的调整可能性并不大。市场总认为大市即将调整,去年12月,春节后一直到“五一”前,每个月,每周,每天,都会有人预测市场即将何时展开一轮大级别的调整。调整似乎早晚要来,但牛市里预测调整并没有什么意义。一两次波段的正确,比不过一整轮牛市的收益,更何况有着做错波段的风险。

最近几个月,市场上的现象就是低价股涨幅巨大,高价股、基金重仓股表现平平。在牛市里,板块是轮动的,因此当资金过多涌入某一板块时,主流资金往往会趁机切换至其他板块,因此对于基金投资者来说,如果自己没有非常专业的知识和能力,还是交由专业人士来处理比较妥当。当市场出现波动时,有投资者畏惧持续下跌而选择赎回基金,这对其他持有人来说倒是好事。因为基金建仓时买的品种较多、较分散,而这种赎回行为会逼迫管理人卖一些股票,管理人一般都会先找质地最差、前景最差、表现最差的股票出货,于是留下来的仓位结构自然被优化了,之后净值反而会开始大幅上涨。所以说,基金持有人要明确,现在仍处于牛市中,涨也是牛市,跌也是牛市,牛市就是顶在顶上。短期操作即使可以规避短期风险,但却失去了长期牛市的宝贵持仓。长期持有基金的策略才能使基金持有人在牛市中分享更多的投资收益。

择时不如择基

基金持有人在市场波动的时候要保持心态的稳定。每次市场波动,尤其是向下波动的时候,投资者总会给自己找出很多理由去赎回手中的基金,还有些经验丰富的投资者希望可以做做波段,既可回避风险又可增加收益。波段操作如果成功,效果自然令人羡慕,但那终究是少数人才能做到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即使是在一个长期的牛市状态下,上涨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中间必然会出现一些波动与震荡。考虑到基金较高的交易成本,基金投资者择时的难度又较大,倒不如选择好的基金品种持有。

在牛市状态下选择基金尤为重要。有人认为,牛市下个股普涨,长期持有基金就是最佳策略。其实不然,在牛市下,也是个股、基金涨幅差异、分化最大的时候。以今年以来基金的涨幅为例,表现好的基金收益已经翻了一倍,而表现不好的基金收益只有20%多,显著的业绩差异在300多只基金中比比皆是。这也说明,作为基金投资者,主要任务还是要不断寻找能够持续带来良好收益的基金,而不是把精力放到择时上来。尤其是牛市状态下,板块轮动特征明显,长期持有策略下的适时转换基金品种,是投资收益最大化的必要条件。

来源: 市场报

图片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长江上游强降雨形成新一轮洪峰 三峡工程首次发挥防洪功能
中国将在北部湾重点打造石化和能源基地 缓解西南油品短缺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中国经济博弈高油价
· 投资技巧指南 答疑解惑直通车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