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1月份,在公布的为数不多的经济指标中,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连续两个月放缓,1月进出口实现稳定增长,增速好于预期,同时居民消费价格保持温和上涨态势,工业品出厂价格延续负增长走势。已公布的主要经济指标传递信号存在矛盾,建议下一步厘清指标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改革促增长,合理引导预期,加强稳增长政策落实。
一、1月份主要经济数据及成因分析
(一)PMI连续2个月放缓
1月份官方PMI为50.5%,较上月减少1.5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景气回落,增长动力不强。同期,汇丰PMI跌破荣枯线,落至49.6%,创六个月新低,同样预示短期经济存在下行压力。二者构成指标中购进价格、采购量、新订单情况下滑程度较深。造成PMI放缓的因素主要包括:首先,春节作为重要节日,假期时间较长,年前是中国经济的传统淡季,企业采购、生产、销售等活动不旺盛;众多领域长期产能过剩导致订单情况恶化。其次,2013年8月份以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呈现逐月走低态势。清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整顿影子银行不合规行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有效规范金融领域秩序的同时,也导致社会资金面偏紧;同时实体经济低迷,缺乏实质性投资新增长点,致使制造业投资承压;此外,基础建设投资2013年12月回落幅度较大,较上月下降4个百分点左右。投资需求偏弱、动力不足,是导致1月份汇丰PMI下滑、采购量指数放缓的主要因素之一。再次,本轮企业库存消化并不充分,在需求缩减的情况下,1月份产能利用率指标再度下滑,企业库存将有所增加,制造业增长动能放缓。
(二)对外贸易数据好于预期
1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增长10.3%。其中,出口增长10.6%;进口增长10%;贸易顺差318.6亿美元,扩大14%。这一数据明显好于此前市场预期。从结构角度看,一般贸易实现大幅增长,占外贸比重显著提高;我国对美、欧、日等传统市场与俄罗斯、印度、东盟等新兴市场外贸增速同步提升;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提速,资源型产品进口增长较快;民营企业出口增长明显好于其他类型企业。1月份推动外贸向好的因素主要包括:首先,一是世界经济呈进一步回暖态势。全球经济在发达国家向好的带动下,有望延续温和复苏态势,国际市场需求逐步好转,世界贸易与投资回升。2014年1月IMF报告调高了全球经济增长预期,2014年全球产出由3.6%上调到3.7%。全球经济增长加快,有利于拉动中国出口增长。二是企业订单情况有所好转。商务部对1900多家重点外贸企业统计调查显示,近期企业出口订单有所恢复,出口信心回升。2013年12月,出口订单金额环比增长企业占总调查企业数32.1%,为9月份以来首次恢复到30%以上,环比提高4.4个百分点,企业出口信心指数上升到102.9,环比提高2.9个百分点。三是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美国退出QE将引发国际资本流向发达市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上升压力减小,汇率双向波动可能性加大。
三是物价温和上涨。1月份CPI上涨2.5%,PPI下降1.6%,价格总体上升压力不大,这主要源于:首先,从食品看,2013年粮食再次增产,粮价基本稳定,进一步上涨空间较为有限,有利于居民消费价格保持稳定;生猪存栏规模较大,猪肉价格没有出现大幅上涨;气温较往年偏高,有利于蔬菜、鲜果种植,新涨价因素偏弱。其次,从工业品价格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基本稳定,输入性通胀压力不大。我国工业产能规模较高,企业库存水平仍然偏大,回补动能不足,供大于求的格局短期内没有改变,导致工业品价格难以回升。
二、1月份经济数据不匹配现象解析
(一)已公布的主要经济指标传递信号存在矛盾
官方PMI连续两个月放缓,其中新订单指数较上月回落1.1个百分点,创2013年8月以来最低水平;汇丰PMI新订单指数为49.8%,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9%,均处于历史较低水平。PMI数值反应工业制造业生产欠佳,国内需求偏弱。1月份PPI下降,增速创5个月新低也印证了这一趋势,但进口增速较高,表明国内需求应该较为旺盛。此外,PMI新出口订单指数下滑至50%以下,表明出口增长应放缓,而实际情况显示,今年1月份出口增长较快,表明外部需求好于预期,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佳。
(二)如何客观认识不同经济指标传递信号的矛盾
首先,季节性因素不容忽视。一般而言,1月份由于春节因素存在,波动程度较大,因此工业生产、投资、消费等重要经济指标1月份不公布,而是等到2月份公布两个月数值,使指标尽量客观反映年初情况。社会普遍认为外贸数据超出预期,因此,对于外贸数据,也应进一步观察2月份增长情况,乃至一季度整体走势,从而判断全年增长状况。其次,PPI指标反应的是经济景气情况,是调查数据,而外贸数据反应的是实际经济运行情况,是统计数据,二者存在差异。即PPI中反映外贸未来增长情况的分项指标走势,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反映出来需要一定时间。而且PPI作为调查数据,有时会由于样本情况、企业家心理预期情况、调查干扰因素等原因发生波动,影响数据准确性。再次,1月份外贸数据中机械产品进出口增速回落(尤其是进口增速),这在近几年很少发生。机械产品主要属于投资品范畴,这表明由于经济结构调整、产能过剩严重,导致制造业吸引FDI减少,也从侧面印证了国内生产与投资需求存在放缓压力。最后,1月份外贸领域存在部分出口企业春节前抢关出口推高增速的情况,这一现象在历年1、2月份时有发生。
(三)对于当前宏观经济的态势判断
尽管1月份我国部分重要经济指标分化,经济信号错综复杂,综合考虑当前各项数据与经济领域运行情况,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增提没有走出弱势复苏阶段,经济增长动能不强。
首先,PMI仍处荣枯线上方,表明经济弱复苏趋势并未结束,但整体增长动力不强,尤其是制造业回升较为乏力,企业库存回补意愿减弱。其次,在新兴经济体增长依然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美国等国家货币政策和世界贸易投资格局变化方向存在不确定性,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大幅提高的滞后作用等因素影响下,外贸增长存在压力,较高增速不可持续。再次,预计投资需求在政策支持与基建投资拉动的影响下仍将保持一定增长速度,消费增速基本稳定并有小幅提高。总体看,我国宏观经济整体仍在延续温和回落走势,平稳增长态势不会出现明显变化,但经济领域中金融风险、房地产问题、产能过剩等压力将制约增长提速。
三、主要政策建议
2012与2013年,宏观经济增长上半年均呈现逐季回落走势,国家为实现稳增长目标,不得不于年中集中颁布出台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支持下半年经济企稳回升。2014年,在低通胀的有力条件下,建议有关部门未雨绸缪,年初便将政策重点向稳增长适度倾斜,提前着手、争取主动,尽快落实今年规划的投资、消费、外贸等方面促进政策,极引导社会预期,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加大财政政策对稳增长的支持力度,在当前资金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应加快盘活财政资金存量,合理调整使用方向,可重点用于应急和民生领域,继续加大对城乡基础设施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投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棚户区改造、中西部地区铁路、城市管网改造等在建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积极推进一批现代煤化工、核电、水利等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带动性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着力推进短板基础设施建设;深化财税改革,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二)适度灵活运用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短期流动性调节,保证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隔夜拆借利率稳定在3%左右;通过密切监测跨境资金流动来把握外汇占款增长情况,根据银行体系短期流动性供求形势,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常规流动性调节工具维持市场流动性合理适度,必要时可适度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以确保银行体系流动性稳定、充裕。
(三)以城镇化为抓手释放内需巨大潜力,一是引导民间资本和外资积极参与城镇化建设;二是借助高铁发展契机,实现城镇化带动有效需求增长;三是改革相关制度,释放消费需求。
(四)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有企业改革、行政管理改革等属于方向明、见效快的改革,地方和部门可以授权操作,可考虑近期加快推进,尤其应重视通过市场化途径,对于长期亏损、负债经营的国有企业进行兼并重组,扩大民营资本准入范围与领域,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努力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降低金融风险;加快推进资源要素价格改革,理顺价格关系,打破价格垄断,促进民营资本进入资源、能源性行业。
(五)加大宣传,重视舆论引导工作。首先,引导社会工作客观认识经济指标含义与其各自反应的经济情况,承认季节性差异的存在。其次,明确指出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已经进入潜在增长率下行区间,经济温和减速属于客观规律。再次,各项经济指标仍处于合理区间,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风险总体可控。最后,明确政策信号,稳定社会预期,加快改革,提振市场信心。(闫敏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