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兴经济体“购金潮”背后的格局调整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 张茉楠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巴西10月增加17.17公吨黄金储备,达到52.518公吨,并创下了11年以来的新高。而欧元区10月黄金持有量则下降了4.168公吨至10783.609公吨,新兴经济体渐成黄金增持主力的背后正凸显出全球资产配置的新格局。
深陷债务泥潭的欧元区减赤黄金储备更多的是出于用黄金换取筹资,以应对偿付危机的考虑,而新兴经济体更多的是出于保护资产安全,实现储备多元化的考虑。但进一步分析,新兴经济体对黄金储备配置的热情更反映出全球债权国与债务国利益分配格局大的调整。
黄金储备作为一国金融话语权的标志,与储备资产息息相关。目前全球所有官方机构储备的黄金共计30748吨,其中各国央行持有27473吨。根据世界黄金协会(WGC)公布11月份最新官方黄金储备排行,位居前十位依次是美国、德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意大利、法国、中国、瑞士、俄罗斯、日本和荷兰,世界黄金储备前十位仍是发达经济体占据主导。相比之下,中、巴、俄、印等“金砖四国”金储占比则仅为1.8%、0.5%、9.7%和10.5%,远逊于欧美发达经济体平均水平。不过,可以预计的是,随着力量转换的形成,未来发达经济体整体黄金储备有所下降,新兴市场国家黄金储备整体上升将成为大的趋势。
2011年国际金价涨幅达17%,创1672.65美元/盎司的历史高位,但新兴经济体央行仍大举增持黄金储备,这背后到底有何动因?从黄金本身的价值看,黄金是流动性较好的安全资产,全球平均每日黄金交易额估计在800亿至1600亿之间,大于美国债券市场规模。黄金储备既是一国货币最后的信用支撑,同时也正逐渐恢复为最强有力的支付手段,特别是在欧债危机长期化、美国财政悬崖风险日益临近的情况下,新兴经济体黄金增持需求日益强烈。以土耳其为例,该国央行金储规模在去年第四季度内连续实现了21.7%、41.3%和16.3%的月度环比增长;泰国去年8、9两月的相应数据则分别达9.3%和15.6%。世界黄金协会预计,2012年新兴市场央行将购买近500吨黄金,成为过去40多年里购金数量最多的一年。拉美国家的央行近期纷纷加入了亚洲和中东购金队伍:除巴西外,还有墨西哥、哥伦比亚、巴拉圭和阿根廷。
从更深层次看,“购金潮”反映的是全球信用体系及债权债务利益分配格局的调整,新兴经济体将部分外汇储备转换成黄金储备,对于对冲美元资产贬值损失、缓解储备资产风险有着长远意义。数据显示,2010年美、欧、英、日四大经济体总债务余额达到84万亿美元,约为其GDP的2.4倍,在全球债务分布中,排名前10位的发达国家经济体外债总和,已经占到全球债务份额的82%。而反观新兴经济体,外汇储备总量已经从十年前的7500亿美元增至目前的7万亿左右,占比远远超过全球储备资产的50%。由于新兴经济体外汇储备主要以美元为主(也包括少部分欧元),发达国家大规模释放货币流动性,以及债务货币化已经严重侵害了债权人的资产和金融权益。
上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与“黄金锚”脱钩之后,国际货币体系就开始采纳信用本位货币制度,美元、欧元、日元等主要国际货币开始充当“货币锚”,来衡量其他货币的相对价值。但与价值稳定的“黄金锚”不同,“货币锚”自身的价值动荡,会对国际信用体系造成极大的影响。如果以黄金比价来计算,从上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坍塌至今,美元对黄金贬值近100%。特别是本世纪以来,黄金价格涨幅超过6倍,美元指数却贬值超过30%以上。发达国家债务海平面的继续升高和储备货币的持续贬值,让新兴经济体真实购买力和主权财富面临重大损失。
从中长期看,随着全球储备货币的信用贬值,新兴经济体转向增持黄金这种“硬通货”,对资产负债表和外汇储备进行结构性调整将是大势所趋。而对于中国而言,增持黄金储备可能具有另一层含义: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角度看,要成为全球最主要的流通货币和新的“货币锚”,必须具备足够的黄金抵押物,黄金储备对于稳定货币币值将起到重大作用。(张茉楠 国家信息中心、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