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强国之路在改革
——评迟福林教授《第二次改革》
未来30年,是我国走向强国之路的关键30年。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努力,我们已经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一个开放大国;在未来的30年,我们能否尽快成为一个经济强国、一个开放强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认识,决定了未来30年我国将采取什么样的改革、开放、发展战略。不少经济学家都在关注和思考这个问题。当迟福林的新著《第二次改革——中国未来30年的强国之路》送到我手上时,我怀着极大的兴趣先睹为快。这本书是迟福林同志近两年来对未来30年强国之路这一问题集中思考的成果。应当说,作者提出的一些大判断、大思路、大建议,是很有启发性的。我很赞同迟福林的核心观点,即未来30年我国要走上强国之路,实现强国之梦,关键在于加快推进改革。
迟福林的一个基本判断是未来30年我国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内部发展环境上,我国已经从生存型阶段进入到发展型阶段,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发展阶段变化”是迟福林和他的研究团队的首创性贡献。从2007年作者开始就提出了这个判断,并且在这本书中做了系统的分析。发展阶段的变化使我国社会需求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也使我们发展的主要矛盾有了阶段性特征。未来30年能否实现强国目标,关键在于能否适应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趋势。我认为,提出“从生存型阶段进入发展型阶段的阶段变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值得进一步深入、系统地研究。
在外部发展环境上,作者提出了后危机时代国际环境变化趋势的基本判断,归纳为“一个到来、两个终结”,即世界范围内经济结构大调整时代到来,我国“大进大出”时代结束和“高投资、高增长”时代的结束。
在内外环境变化的大判断下,作者提出,我国传统发展方式到了难以为继、非改不可的地步。过去30年中积累的发展方式的弊端,需要通过更大决心的改革进行全面矫正。为此,需要尽快推进以发展方式转型为主线的第二次改革。
“发展方式转型”,我是首次在迟福林主持的《十二五改革规划》课题成果中看到的。这个提法包含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又超越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很值得进一步研究。在作者看来,发展方式转型有三层含义。一是强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扩大内需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强调社会公共需求转型,构建适合我国特点的发展型社会体制和政策体系;三是强调政府转型,尤其是突出强调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应当说,提出这个大的思路,很有启发性。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之所以不太顺利,在很大程度上在于我们尚未找到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现在看来,单纯地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还远不够,要全面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社会发展方式转型以及政府转型。
把发展方式转型作为第二次改革的主线,就决定了第二次改革是一场全面、深刻的改革。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第二次改革的基本目标和重点任务,我认为很有意义。第二次改革的基本目标是:以发展方式转型为主线,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在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加快建立公共服务体制,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形成有利于扩大内需、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制度;为我国实现科学发展和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作者认为,第二次改革的重点任务,概括起来是三个领域的全面改革:一是推进以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为主线的经济体制改革;二是以适应社会公共需求转型为主线的社会体制改革;三是以政府转型为主线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促进发展方式转型角度出发,迟福林系统地提出了“三大改革”与“三大力”的关系,即:以市场化改革释放转变发展方式的活力;以社会体制改革形成转变发展方式的动力;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转变发展方式的合力。这个系统的提法,令人耳目一新。
本书还重点分析了三个时代特征的改革,即“消费主导时代”、“公共产品短缺时代”以及“政府转型时代”,并就每个领域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除了内容的系统性外,这三个部分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以下几点:
一是作者提出了经济增长方式从生产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的命题。作者认为,消费主导时代重要的是实现从“生产-消费”向“消费-生产”转变。其实质是转变政府主导型的经济运行机制。这是一个新的分析角度。
二是作者对基本公共服务在转变发展方式中的作用作了系统的分析。无论是扩大内需还是缓解收入分配差距,无论是促进人的自身发展还是完善乡村治理结构,都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直接相关。这拓宽了人们对公共服务的认识。
三是作者从发展方式转型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了政府转型。政府转型是迟福林较早提出并得到政策咨询决策界和学术界的广泛认可。本书从发展方式角度分析了政府转型的重要性,指出未来30年要实现发展方式转型的实现性突破性发展,无论是推进经济增长方式、适应公共需求变化还是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关键都在于政府转型。
作者在全书结语提出了“走向结构性改革”。这也是作者长期跟踪研究的一个重大命题。长期以来,我国面临的体制矛盾,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特征。这既表现在体制与政策的不协调上,也表现在体制与体制、政策与政策之间的不协调。作者提出的“第二次改革是以政府转型为主线的结构性改革”的判断,值得大家深思。
纵览全书,作者希望通过第二次改革使我国尽快走上强国之路。为此,作者提出了自己独到的、比较系统的分析框架、分析结论和政策建议。作者的爱国、强国情结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该书的某些分析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但我仍然非常乐意向每一位关注我国改革发展事业长期性、战略性、全局性问题的读者推荐《第二次改革》。(张卓元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