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发展观察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上海世博会呈现两大创新亮点 动迁工作获99%以上动迁居民支持  -广州决定收回80宗闲置土地 坚决打击囤积 下半年房价将加速上涨 -今年洪灾直接经济损失525亿元 因灾死亡652人 陕西洪灾致16人死 -上半年我国大中型钢厂实现利润翻番 下半年钢价不会有大回落  -沪深股市低开高走 沪指站上4400点 两市总市值逼近20万亿元 -《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8月1日起实施 优抚对象可享受3项优待 -3月末我外债余额$3315.62亿 黑石大跌 国家汇投公司亏损5亿美元  -5油企获首批原油经营资格 民企可经销成品油 高额投资成门槛 -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降2.78% 社科院称GDP应控制11%内 -中国今年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胡江云:中国宏观调控要走向哪里?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7 月 13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胡江云(中国发展门户网图)

从2003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宏观调控主要采取了四大措施

措施之一:金融政策——加强货币信贷投放调控。2003年9月21日起,存款准备金率由6%调高至7%;2004年4月25日起,将部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0.5个百分点,分别执行7%、7.5%的存款准备金率;将各档次再贷款利率上浮0.63个百分点,再贴现利率上浮0.27个百分点;向贷款增加较多的商业银行发行500亿元定向票据,收紧放贷能力。

措施之二:土地政策——严格用地管理。从2004年5月份开始,暂停农用地转用审批,暂停新批的县改市(区)和乡改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改,暂停涉及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的各类规划修改,开展了土地市场特别是开发区的清理整顿。

措施之三:投资政策——全面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国家正对所有在建和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和审核,停建缓建不符合环保规定、城市规划、信贷管理和项目审批程序等违反国家禁止、法律、政策规定的在建项目。

措施之四:产业政策——调控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产业。将钢铁项目资本金比例由25%提高到40%以上,将水泥、电解铝、房地产开发项目资本金比例由20%提高到35%以上;实行新的用电、用煤政策,取消地方出台的优惠电价,加快电源、电网建设,加大煤电油运协调力度,开展全国资源节约活动;出台鼓励粮食生产措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购买农机补贴、农业税减免,改革粮食流通体制,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

到2004年上半年为止,中国宏观调控取得初步成效

宏观调控重点集中在控制投资过快增长、加强经济运行调节以缓解煤电油运供求紧张的局面、加强农业和粮食生产等薄弱环节,坚持“果断有力,适时适度,区别对待,注重实效”的基本原则,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效应之一:经济增长没有明显起落。2004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9.7%,其中第二季度增长9.6%,低于第一季度的9.8%和2003年第四季度的9.9%;2004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249亿元,同比增长12.8%,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2%。

效应之二: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处于正常范围。2004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3.6%。其中,5月份全国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同比涨幅14.3%,环比回落1.4%,是持续7个月快速上涨后的首次回落;粮食价格月环比下降0.5%,是2003年8月以来首次出现环比下降;钢材和有色金属价格分别下降7.6%和3.2%。

效应之三: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得到初步控制。被认为投资过热的钢材、铝和建筑等行业,其投资增长速度明显下降,2004年上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8.7%,比第一季度回落12.4个百分点。

效应之四:居民收入均增长较快。2004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15元,同比增长11.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7%,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345元,同比增长16.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比上年同期增加8.4个百分点,是1997年以来增收形势最好的一年。

2004下半年乃至今后,中国宏观调控要走向哪里?

中国实行宏观调控以来,引起全世界的极大关注。

关注之一:中国经济是否过热到需要宏观调控的地步?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是否过热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学者、官员甚至企业家卷入大争论。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以吴敬琏、林毅夫为代表坚持中国经济过热,以厉以宁、萧灼基为代表坚持不要轻言中国经济过热。吴敬琏认为是总体、总量过热,主要体现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广义货币自1998年以来一直在增长,年增长速度每年增加2个百分点;林毅夫认为是局部过热,2003年国民经济突然出现增长加速原因在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从1998年至2002年间平均11.8%提高到了28.4%。他们都认为,中国经济需要宏观调控。厉以宁认为,“中国经济怕冷不怕热,稍微热一点没有太大的问题,但如果经济一冷,什么问题都要出来”,中国经济没有过热到需要宏观调控的地步。

中国经济过热与否,主要看这种“热”是如何形成,以及什么促进经济增长。短期内,中国经济增长主要受益于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又主要来自于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资、国有部门投资,尤其是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及其相关投资。在某些领域,政府投资不仅效率低,而且排挤了民间投资。物价持续上涨的主要原因是货币供应量持续增加,以及粮食、原材料等商品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值得注意的是,粮食、原材料等商品的价格上涨容易导致成本推动性的通货膨胀,这方面中国有着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

总之,这种“热”不是经济结构合理调整、市场需求旺盛带来的,而是现行的投融资体制和各级政府的政绩观造成的,难以有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其结果可能是经济高速增长之后就必然迎来经济的萧条和停滞,造成经济大起大落。对于一个发展中大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要成员,中国经济需要平稳、平滑,需要科学的发展观。因此,不管持经济过热观点还是持不要轻言过热观点,中国经济确实需要宏观调控,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关注之二:中国宏观调控的手段、方法是否合理?2003年,钢铁、水泥、电解铝行业的投资分别同比增长96.6%、121.9%、92.9%,2004年第一季度又分别增长107.2%、101.4%、39.3%。2004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对上述三个行业投资项目的投融资情况的调查显示,钢铁行业、水泥行业、电解铝行业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46%、51%、54%,投资项目中分别有38%、39%、48%来自银行贷款。对这些行业进行宏观调控,这是理所当然的。

2004年5月,钢铁项目投资100亿元人民币的民营企业江苏铁本公司被查处,一时间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民营企业的监管中,除非其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政府应当更多是服务,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指导和引导其健康发展。拿民营钢铁企业开刀而国有钢铁企业未受到惩处,这种杀一儆百的做法,容易造成市场不公平竞争。实际上,这又回到古老问题上,政府到底有哪些职能,能否直接干预市场主体的行为,这些是我们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建设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中国坚持依法行政,但是宏观调控实施中采取的手段和方法是否妥当,值得人们关注和思考。

关注之三:中国宏观调控要走向哪里?中国宏观调控取得初步成效的主要原因有:一方面,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势头得到遏制。2004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082亿元,同比增长28.6%,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2.5个百分点,第二季度比第一季度回落了16.8个百分点。另一方面,货币信贷增幅明显回落。2004年6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增幅比2003年同期减缓6.8个百分点。

中国宏观调控虽然取得明显成效,为下一阶段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增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是经济运行中一些矛盾和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例如,投资增幅仍然偏高,2004年上半年钢铁和水泥的投资分别增长了54.7%和56.5%;基本建设贷款继续增多,贷款结构不合理;大量项目被停止,带来新的不良贷款;煤、电、油、运输供求关系依然相当紧张;价格总水平上涨压力依然较大;粮食供求总量和品种结构矛盾比较突出,粮食库存下降较快。可以看出,宏观调控仍处在关键时刻,仍要继续实施。

2004年下半年乃至今后,宏观调控中的金融政策、土地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如何进一步演变,宏观调控要持续多久,走向哪里。如果仅仅是解决目前短期过热问题,实现2004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当前的调控措施可以基本到位,将不会再往前走,但是不久的将来,经济过热等类似问题可能继续重演;如果解决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和源泉等长期问题,宏观调控必然走得更远,需要进一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投融资制度改革等,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障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持续、快速、协调、健康的轨道。 (文 胡江云)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相关文章:
胡江云简介
胡江云分析欧盟对华直接投资现状 仍呈增势
胡江云:经济活动中要增强透明度
图片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长江上游强降雨形成新一轮洪峰 三峡工程首次发挥防洪功能
中国将在北部湾重点打造石化和能源基地 缓解西南油品短缺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中国经济博弈高油价
· 投资技巧指南 答疑解惑直通车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