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百千万’,共享大健康”深汕中心医院成为老区人民的“医”靠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白韵之) 粤东首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粤东首个一站式DSA-CT复合(杂交)手术室、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仪(PET-CT)、汕尾地区首台3.0T核磁共振(MRI)、汕尾地区首例同期双侧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一系列来自深汕中心医院的“高、精、尖”技术,补齐了汕尾市医疗短板,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让粤东革命老区的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了高水平医疗服务,大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广东省汕尾市是中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诞生地。为推动老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广东省委、省政府部署深圳市对口援助汕尾市建设了深汕中心医院。医院由深圳市出资建设,总建筑面积16.6万平方米,设床位800张,2017年5月正式动工,2021年5月门诊试运营,同年10月启用住院部。
创新“全托管”“四平移”模式,构筑区域医疗新高地
深圳市出资16亿元建设深汕中心医院。
深汕中心医院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全面托管,采用“四平移”,即管理平移、人才平移、技术平移、学科平移的方式,从地级市三级医院发展成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并且成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本部派出高级职称专家任深汕中心医院领导职务,院本部每月派驻全时和柔性专家500余名到深汕中心医院,开展门诊、手术带教等工作。院本部各项技术延伸开展,学科设置齐全。目前,深汕中心医院已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
当前,深汕中心医院日均门诊量达3500人次,住院部日均使用床位超1000张。运营三年,深汕中心医院累计诊疗人数超180万人次,手术近8万例,出院逾10万人次。服务能力已经超出原设计水平。本地重症患者外转减少15%,市外患者就诊人数占比超15%,汕尾市域内住院率增加5.5%,涨幅全省第一。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远、看好医生难的问题。
助力“百千万”工程,助推老区医疗卫生强基补短
按照广东省《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施新一轮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提升五年(2023—2027年)行动计划》的要求,深汕中心医院充分发挥其优势,助力汕尾医疗“百千万工程”的实施。
深汕中心医院派驻书记、院长、副院长、中层骨干、业务骨干共建红海湾人民医院。
深汕中心医院选派中级及以上职称卫生专业技术人才下沉到乡镇卫生院坐诊、查房等。开展县、乡、村巡回医疗,通过巡回医疗车向农村居民提供筛查服务,常态化开展义诊送医送药。开展慢病管理,对慢病患者进行入户随访、体检和评估,在生活方式、健康教育等方面予以科学意见指导与规范化管理。
医院还打造了一站式诊疗及转诊平台,确保急危重症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转运救治,康复患者能够得到连续性治疗。组建麻醉、耳鼻喉、康复医学、肿瘤、乳腺等专科联盟,以专科“小切口”解决医疗资源区域布局不均衡问题。成立急救联盟,将汕尾地区120发病现场、抢救室、救护车等急救流程互联互通,实现区域急救“零时空”。
在选派专家下沉的同时,深汕中心医院统筹安排基层医务人员前往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助力基层医疗高水准转型。以“传、帮、带”模式开展门诊指导、教学查房、病历讨论。“输血”到“造血”逐步培养基层人才。
深汕中心医院院长助理、风湿免疫科主任莫颖倩医师(右)为患者远程看诊。
深汕中心医院建设县、镇、乡、村四级远程诊疗体系。与7家县、镇医疗卫生机构及4个行政村党群服务中心联合开展“远程会诊、同一诊室”试点工作,实现远程同屏、远程控屏、一键投屏病历分析及双向批注等功能,使医患体验到“身临其境”的问诊感受,打通优质医疗资源服务基层“最后一公里”。系统远程互联互通,实现各医疗环节紧密相连,相关设备均通过专线实现无纸化,信息同步上传至系统,打破两院区间壁垒,可以实现检验检查结果互通以及实时会诊、移动查房。
同时,深汕中心医院利用基层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现有用房(用地),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设备配置,设置充足床位;购置检查检验设备、建设心肺康复中心等诊区。打造“搬不走”的基层医院。
目前,深汕中心医院医疗体系能够覆盖汕尾市80%的人口。
深汕中心医院的建设是深圳市对口帮扶协作汕尾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后续,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汕尾指挥部将继续协同汕尾市卫生健康局、深汕中心医院共同推进“助力‘百千万’共享大健康”行动,根据试点运行情况进行总结,适时调整优化,形成统一标准化的运作模式,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区域进行推广,推动更多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促进革命老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更好地解决当地群众急难愁盼的健康问题,为汕尾及周边粤东群众提供更为优质、高效、便捷的诊疗服务,助力“百千万工程”落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