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赴“春城之约”——COP15将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1-07-05 10:18:35  |  来源:新华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杨霄霄
关键词:COP15,生物多样性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新华社昆明7月4日电 题:共赴“春城之约”——COP15将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图景

  新华社记者王长山、吉哲鹏、庞明广、赵珮然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将于金秋十月在云南昆明举行,全球代表将共襄盛会,一同绘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图景。

  场馆布局清晰明确、专业技术保障到位……目前,大会筹备工作正全力推进,绿色、智能、节约、安全的办会理念也将让“春城花都”彰显独特魅力。

  “动植物王国”迎盛会

  近期,原本栖息在云南西双版纳的一群野生亚洲象一路向北,进入昆明辖区,引发广泛关注。象群一路游走,中国政府与民众一路精心管护,护象行动得到世界肯定。云南拯救濒危物种亚洲象的故事也温暖全球,引发人们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注。“一路象北”也成为COP15这样一场举世瞩目的盛会为何选在云南举办的答案注脚。

  6月14日在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十街乡拍摄的象群(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专家介绍,云南是北半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高等植物19333种,约占全国的50.3%;脊椎动物2273种,约占全国的49.5%;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51种,占全国的41.0%;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42种,占全国的57.1%……被誉为“动物王国”“植物王国”“世界花园”“物种基因库”的云南,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

  水鸟游过清晨薄雾中的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滇源街道甸尾村水杉湿地(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秦晴 摄

  “云南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地位十分重要。”COP15云南省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厅长岳修虎说,云南国土面积占全国的4.1%,却囊括了地球上除海洋和沙漠外的所有生态系统类型。

  “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生活在彩云之南的傣族群众,世代传颂着这句谚语,也向人们传递着最为朴实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不只是傣族群众,云南许多民族,都有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密切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岳修虎说。

  空中俯瞰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无人机照片,资料照片)。 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实施极小种群拯救保护项目120多个,建立自然保护区166处,出台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性法规《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发布省级生物物种名录、生物物种红色名录、生物多样性白皮书……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赵永平说,云南严格保护最原真、最珍稀、最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

  2016年,在墨西哥举行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COP13)宣布我国获得COP15举办权。2018年底,生态环境部组织对昆明等4个办会备选城市进行考察调研。2019年2月,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会议上,综合考虑4个办会备选城市生物多样性、气候和环境空气质量等因素,确定大会举办地为昆明。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说,选择在昆明办会,是希望可以让全球朋友见证生物多样性给云南人民带来的幸福感,见证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同时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新思路。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我国是最早签署和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作为COP15的东道国,中国将与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此次大会主题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大会将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是继“爱知目标”后,全球新的1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

  生物多样性丧失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减少对自然的直接破坏和影响,让地球村每一位居民认识到自己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应有的作为和努力,需要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居民携手行动。”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段昌群说,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初心所在,是出发点,也是努力的目标。

  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资料照片)。 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我国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将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进行系统部署,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政策与法律法规体系加快建立,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持续加大,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评估有序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社会参与度和公众意识不断提高。

  岳修虎说,呵护生物多样性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云南健全保护体系,夯实保护法治基础,共建共享绿色家园,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这张拼版照片显示的是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部分野生植物,左上为长蕊木兰,左下为大树杜鹃,中间为大理铠兰,右上为保山茜,右下为矮马先蒿(资料照片)。新华社发(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护局供图)

  “云南建成亚洲最大的野生种质资源库——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保存野生植物种子逾万种。”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孙航说,此次大会将向全球展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的卓越成绩,同时也能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加强和深化国际合作。

  伊丽莎白·穆雷玛去年初到昆明考察完筹备工作后表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上,中国能为世界提供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建设生态文明不仅是中国所倡导的美好愿景,也是全世界和全人类的共同愿望。”

  岳修虎说,大会的主题具有全球意义,在对未来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引领上站到了制高点,成为各缔约国的共识,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

  “绿色、智慧、节约、安全”

  COP15会议筹备工作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自从被确定为COP15的举办地以来,尽管面临着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云南始终精心做好筹备工作。

  伊丽莎白·穆雷玛表示,云南为筹备COP15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场馆布局清晰明确,设施设备让人印象深刻,充足的办会经验、专业的技术保障和顺畅的沟通协调始终贯穿于整个筹备工作。

  这是2019年10月21日拍摄的昆明滇池(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昆明的宝丰半岛湿地是COP15生物多样性室外展览展示项目之一。负责该项目建设的中机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西南分院常务副院长卢春霞介绍,宝丰半岛湿地建设内容包括云南本土植物群落营建、土著特有鱼类复育、本土禽类招引等,通过生态修复形成“水生-湿生-陆生”复合生态带,达到恢复和保护滇池湖滨生物多样性、营造生物物种库的总体目标。

  记者近日在宝丰半岛湿地的观鸟廊看到,不时有白鹭飞到湿地水塘觅食,飞鸟、湿地与远处的湖泊,构成一幅优美恬静的自然画卷。昆明市官渡区水务局湖滨湿地管理中心负责人牛永刚介绍,湿地栽种了大果枣、野柿子等本土果木品种,还投放了金线鲃等滇池土著鱼种。

  7月1日拍摄的滇池湿地一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种植果木、投放小鱼小虾,可以吸引鸟类前来觅食。”牛永刚说,项目建成后,将营造出昆明大观楼长联中所描绘的“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滇池盛景。

  “绿色、智慧、节约、安全,这是我们筹备大会的宗旨。”COP15云南省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崔质涛说,特别是绿色办会将成为一大亮点,目前已研究制定大会的碳中和方案。

  黑颈鹤在云南省昭通市大山包大海子湿地嬉戏(2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大会将不提供纸杯等一次性用品,每位参会人员都有一个写着自己名字的玻璃杯,会议材料也将尽量无纸化,代表也要做到绿色出行。”崔质涛说,大会结束后将邀请国际第三方机构对会议的碳排放进行评估,争取实现碳中和。

  据介绍,大会的会场区域已实现5G信号全覆盖,实现用大数据、信息化等智能手段服务大会。岳修虎说,疫情防控方面也做了周密安排,确保安全。

  6月13日在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十街乡拍摄的象群(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这是1月6日早晨拍摄的位于云南省哀牢山南部的哈尼梯田。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 摄

  市民在昆明市草海大坝观赏红嘴鸥(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这是香格里拉滇金丝猴国家公园里的滇金丝猴(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长山 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