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黄河:听,人与长河的交响

发布时间:2020-01-03 09:26:10  |  来源:人民日报  |  作者:李泓冰 姜 峰 李 栋 季觉苏  |  责任编辑:张蔚蓝
关键词:黄河治理,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造福人民

乐章四

报偿·共生

10年前,宁夏平罗县庙庙湖村人迹罕至。

偌大的县域,局促在黄河西岸,只因东岸毛乌素沙地步步侵蚀。

如今,横亘在毛乌素与庙庙湖村之间的,是军阵般的小白杨林。

在家人搀扶下,83岁的王恒兴给记者讲述林的由来:这位曾经的煤老板,内疚于挖煤撕开太多“伤疤”,立誓“种树向大地还债”,年过古稀注册生态公司,2009年起造林治沙,种下4300亩“绿色长城”。

没想到,生态红利成倍溢出。2013年,“苦瘠甲天下”的宁夏西海固地区1413户7211名农民搬迁到新绿洲旁的庙庙湖。几年下来,全村绿化率超过37%,靠着有机农业,村民腰包鼓了起来。

一身时尚打扮的虎苹,种大棚蔬菜挣了钱。她笑言,现在穿的都是网购“潮货”。聊起在山上不通路、不通电还用不上水的苦日子,她庆幸“下来了”。

刚下来,一看是沙地,心凉半截。一刮风,碗里一层沙,这岂不是离了深山又进沙漠?

才五六年工夫,眼见着林子把沙固住了,大棚蔬菜长得好着哩,虎苹又肯下力,日子越过越滋润。

虎苹的乡亲,也靠沙地瓜菜大棚种植摘了穷帽。水少没关系,靠着节水滴灌,2075亩西瓜甜瓜远销广州、香港。全村贫困发生率从52.8%锐减到0.54%。

以前在山上,日上三竿都懒得出门。现在天一亮,庙庙湖就“活”了,去蔬菜大棚“上班”,去缝纫作坊赶网上接的活儿。

离开庙庙湖,黄河流到内蒙古托克托县。北岸工业园区内,有座在建的煤制乙二醇项目。

“我们优先使用百公里外呼和浩特市的中水,每天‘消化’两万多吨。末端经处理后,再销售给下游盐化工企业,确保污水零排放。”项目负责人王总镇介绍,“光水处理设施就花了12亿元,占总投资的一成。”

出工业园南行不远,便是黄河上中游分界碑。

大河北岸,川峁纵横的黄土高坡,保留了20多孔土窑洞,坡下是热闹的仿窑洞农家乐。黄河上游段的句号,就画在这个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郝家窑村。

在拥有50多间房的农家乐前台,一口斑驳的双开门红色桃木柜很显眼,那是郝争平33年前新婚时唯一的嫁妆。

僻处河滩,人均一亩田、庄稼不打粮,郝家窑村20年前是托克托县发展的穷尾巴。脑子活泛的郝争平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搞起黄河乡村旅游,年创收超过5000万元。

“咱不能老‘靠水吃水’,而要巧做水文章。”郝争平说。这一“巧”,让黄河轻松了,百姓幸福了。

百转千回的“几”字,在这里留下写意的一弯,潇洒南下。

长河应无恙,也惊人世殊。

<  1  2  3  4  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