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闫敏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处副处长
2016年两会,事关中国未来五年发展的“十三五”规划出台。“十三五”规划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规划,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新常态”是十三五时期的重要背景特征
“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处于有别于以往的新常态。“新常态”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四方面:一是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二是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转向质量效率型;三是经济结构调整主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优化增量并举;四是发展动力从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实现这些变化,中国需要经历巨大的挑战。
中国2015年GDP总量达到67.67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5%,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达到25%。在总量大、基数高的前提下,当前中国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相当于5年前增长1.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中国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经济黄金增长期结束,危机导致全球需求缩减,中国出口快速发展期告一段落;国内低成本资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驱动力明显减弱,产能过剩等结构性问题凸显,经济增长处于新旧动力切换期。基于此,GDP增速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速并不现实,客观规律决定经济增速又高速相中高速回落。新常态是一种客观状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必然出现的一种状态。“十三五”规划必须因事而谋、因势而进。规划指标提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十三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长保持在6.5%以上”,正是基于新常态的考虑,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同时兼顾新时期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等需要。
创新是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的重中之重
全面梳理“十三五”规划,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与灵魂;“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是需要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五大政策支柱是宏观调控的重大举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落实新理念、实现新发展的主线。其中,创新被作为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政府工作报告与“十三五”规划纲要均明确提出,将创新战略作为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目前已经达到55%左右。但是,我国“创新”领域仍然存在若干问题,不能有力支撑经济增长。
一是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水平不高。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学技术总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发明专利数量少,在汽车、飞机等支柱性产业发展方面,大部分核心技术与发动机生产仍然需要进口。我国技术对外依存度达到50%以上,精密装备中95%高档数控机床、信息产业80%的芯片依靠进口。
二是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长期以来,中国企业沿袭赶超型国家以技术模仿为主导的科技升级路线,科技投入不足、自主研发意愿不强。尤其金融危机后,经济增速逐步放缓,企业利润大幅下滑,我国企业在研发、技改等创新方面的投入趋于谨慎。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报告,从创新意愿看,由于经济环境变化,企业家对增加创新投入持谨慎态度,在“增加创新投入”、“引进人才”的意愿上,2014年比2008年分别下降了11个和8个百分点。
三是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不完善。从创新环境看,目前在财政金融支持政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企业创新投入资金来源比较单一,自有资金达到91%,通过资本市场获得创新资金的渠道仍然不畅通。
强化创新引领作用是“十三五”经济发展重要任务
“十三五”规划提出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我国实现2020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的创新发展目标,需要社会各界包括政府、企业、机关、群众等深入落实,广泛参与。
一是政府层面做好体制机制建设,从顶层设计角度着重强调创新战略的重要性,从实施路径角度尽快制定和完善有利于科技发展的各项政策制度。
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社会力量为基础,降低企业创新成本,鼓励企业集中力量进行高端研发创新,重点领域通过组建创新联盟等形式实施合作创新。
三是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改造与升级,支持其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将技术改造项目纳入税收、贷款等优惠范围。
四是注重核心技术研发与运用。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在“十三五”期间推出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结合全球科技革命发展动向,在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等领域实现关键重大技术突破。
五是鼓励各类社会资本设立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股权投资基金,探索建立早期创投风险补偿机制,创建支持科技创业企业成长的持续推进机制和全程孵化体系;通过政府采购支持企业技术创新,鼓励企业组成联合体共同参加政府采购科技创新示范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