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城丰乐安置区的苗族、水族等移民群众正在移民点广场吹芦笙、跳芦笙舞(9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石新荣摄
居住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月亮山深处的46岁苗族农民石岩付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把年纪了,还能过上城里人按时上下班、拿工资、住楼房的好日子。”
“政府搞移民搬迁,我们村的人都搬进城里了,我们夫妻俩现在月收入六七千元,相当于过去全家人两三年的收入。”在榕江县一家木业加工厂里,来自摆王村的压板工石岩付近日这样告诉记者。
贵州省从2012年开始积极探索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规划至2020年,让103万居住在偏远贫困的深山区、石山区、石漠化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搬进交通便利,教育、生活条件优良的小城镇、工业园区等,以帮助这些少数民族群众尽快摆脱贫困,共享发展成果。
2013年初,榕江县将偏远的计划乡摆王、摆拉两个贫困村的303户苗族、水族等少数民族群众,整体搬迁入住榕江县城丰乐安置区。“政府帮我们搞培训、找工作,小区环境好,孩子可以就近读书,原来村里的老师也过来了,一样搞双语教学,好得很!”摆拉村的苗族村民潘永祥说。
在三都水族自治县九阡镇具有浓郁水族文化建筑特色的移民点里,27岁的水族妇女潘七妹用在外打工学到的技术,在家里办起了流动的棒球手工制作加工厂。在宽敞的一楼大厅里,潘七妹和她的母亲正在加工棒球。“这种手工棒球主要用于出口,附近寨子里好多人都在做。”潘七妹笑着说。
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的“布依枫林小区”移民点,41岁的布依族移民杨胜高正在看儿子制作的泥塑玩具,“儿子可喜欢这里啦,过去上学要走两个多小时,现在就在离家很近的望谟三小上学。”在兴仁县李关乡骆丫鼓的苗族移民安置点,70岁的苗族老人李丛英展示她身着苗族盛装、挂在新居名为“幸福人生”的照片,向记者发问:“我漂亮吗?”
贵州省水库和生态移民局局长王应政介绍说,2012年至2013年,贵州共实施扶贫生态移民25万余人,少数民族占57%以上,其中,黔东南、黔南、黔西南三个民族自治州少数民族移民占72%以上。2014年贵州计划实施扶贫生态移民17万余人,少数民族占60%以上。
“贵州正设法把贫困的少数民族群众搬迁到适宜居住的地区,打造一批新的‘千户布依寨’‘千户瑶寨’等,帮助就近就业,发展旅游、加工等多种产业,让他们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王应政说。 (新华社记者石新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