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局:海洋环境灾害呈多发态势 突发事件风险高

2014年03月26日13:43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公报 活性磷酸盐 生态系统健康 空气吸收剂量率 近岸海域

国家海洋局今日(25日)在其官方网站发布《2013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海洋环境状况总体较好,部分近岸海域污染严重,同时指出,海洋环境灾害仍呈多发态势,海洋环境突发事件风险依然较高。

2013年,国家海洋局组织对中国管辖海域海洋环境实施监测,布设监测站位8700余个,获取监测数据250余万个。近日,国家海洋局发布《2013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公报》显示,2013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总体较好,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中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5%,海洋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但陆源排污压力依然巨大,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严重,15%近岸海域水质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约1.8万平方公里海域呈重度富营养化状态。海洋生境退化、环境灾害多发等问题依然突出。

海洋环境状况总体较好,部分近岸海域污染严重。2013年,中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状况总体较好,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中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5%;沉积物质量状况总体良好。

部分近岸海域污染依然严重,未达到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为14.4万平方公里,呈富营养化状态海域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海水水质为劣四类的近岸海域面积约为4.4万平方公里,严重污染区域主要分布在黄海北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江苏盐城、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的近岸海域。主要污染要素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

近岸海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中型海湾中,有16个海湾全部或部分区域海水水质为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其中杭州湾海域水质均为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影响海湾水质的主要污染要素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和化学需氧量。

《公报》还指出,海洋生物多样性状况基本稳定,部分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不佳。

海洋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主要类群基本保持稳定,自然分布格局未发生显著变化;海草、红树等群落结构保持基本稳定。国家级海洋保护区的海洋生物资源和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基本保持稳定。长江口、苏北浅滩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和关键生态区域生物多样性水平呈下降趋势,变化情况值得关注。

77%实施监测的近岸河口、海湾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环境污染、水体富营养化、栖息地生境丧失、生物群落结构改变、生物资源衰退是造成典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不佳的主要原因。

《公报》表示,主要河流入海监测断面水质较差,陆源排污对海洋环境影响显著。

2013年72条主要江河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约1672万吨,比上年略有下降。72条主要河流入海监测断面水质在枯水期、丰水期和平水期劣于第Ⅴ类地表水水质标准的河流比例分别为68%、44%和51%,与上年相比,枯水期和平水期比例分别增加18%和6%。

监测的431个入海排污口全年达标排放次数占监测总次数的50%,与上年基本持平。88%的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不能满足所在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要求,其中位于农渔业区和旅游休闲娱乐区内的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超标率分别为100%和78%。排污口污水及邻近海域环境中普遍检出多环芳烃类、多氯联苯类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海洋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不容忽视。

据《公报》显示,倾倒区环境状况基本保持稳定,未对周边海域生态环境及其他海上活动产生明显影响。海洋油气区(群)及邻近海域整体环境状况变化不大,基本符合海洋功能区的环保要求。

海水增养殖区环境质量状况总体稳定,基本满足增养殖活动要求,部分增养殖区水体和沉积物质量受到重金属、石油类等污染物的影响。实施重点监测的海水浴场、滨海旅游度假区水质状况总体良好,娱乐用海功能基本得到正常发挥。

同时,《公报》还指出,海洋环境灾害仍呈多发态势,海洋环境突发事件风险依然较高。全海域共发现赤潮46次,累计面积4070平方公里。赤潮发现次数和累计面积为近5年来最少,但仍处于赤潮多发期,赤潮多发区集中于东海海域。有毒有害赤潮发生比例呈增加趋势。南黄海海域浒苔绿潮灾害规模为近3年来最大。渤海滨海平原地区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依然严重,局部地区呈加重趋势。砂质和粉砂淤泥质海岸侵蚀依然严重。

2013年11月青岛东黄输油管线爆燃事故入海原油对邻近海域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和大连新港“7.16”油污染事件对邻近海域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依然存在。我国管辖海域海水、沉积物、海洋生物放射性水平和海洋大气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未见异常。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依然影响福岛以东及东南方向的西太平洋海域,该海域放射性污染范围进一步扩大,海水、海洋生物仍受到核泄漏事故的显著影响。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