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网北京3月7日电题:防治雾霾:敢于“宣战”,更要“善战”
新华社记者赵仁伟、谭剑、朱峰、倪元锦
来自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的消息,预计8日至11日北京又将迎来新一轮连续4天的中度至重度雾霾天气。这让享受了几天晴净天气的北京人再度揪起了心。
“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针对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示了坚定决心。代表委员们认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发力,区域联防联治,强化监督问责,让治霾“硬措施”得到“真落实”,确保打赢大气污染防治的“攻坚战”。
坚决治理“心肺之患”“锥心之痛”
两会开幕以来,北京连续几日的蓝天让代表委员大呼畅快。在北京生活了十几年的全国人大代表朱良玉说:“雾霾天频繁光临,让大家对好天气更加渴盼,更加珍惜。”
“挥之不去的雾霾,饱受非议的大气环境,成了河北‘锥心之痛’。”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环保厅厅长陈国鹰说,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说,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发展方式亮起的红灯。
面对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已签下“军令状”,吹响“冲锋号”。政府工作报告列出了“治理清单”:今年要淘汰燃煤小锅炉5万台,推进燃煤电厂脱硫改造1500万千瓦、脱硝改造1.3亿千瓦、除尘改造1.8亿千瓦,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600万辆……
“今年北京市大气细颗粒物年均浓度要下降5%左右。”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市长王安顺表示,前不久北京市立法通过了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今年将全力治理大气污染,扎实推进各项治理措施。按照计划,北京市今年将改造燃煤锅炉4100蒸吨,基本取消五环路以内的燃煤锅炉房,全年削减燃煤260万吨,退出污染企业300家,基本淘汰黄标车。
“河北省将定计划、定指标、定时间表、定监督机制,坚决把过剩产能压下来。”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省长张庆伟说,确保到2017年压减6000万吨钢铁、6000万吨水泥、4000万吨煤、3000万重量箱平板玻璃,“争取三年有好转,五年大改善。”
治霾“硬措施”需要“真落实”
各地推出的治霾措施到底能否得到落实?环保部门的监督职责能否真正履行?是不少代表委员关心的问题。
“光装上环保设施不行,关键还得让这些设施发挥作用。”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说,我们过去大量是“工程性减排”,今后管理性的“源减排”会越来越重要,如果不加强管理和监督,让治污工程和技术真正发挥效应,治霾目标就会落空。
代表委员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在两会期间透露,环保部在最近采取的拉网式检查和督查中仍然发现三方面问题:一是相当一部分企业偷排,没有尽到社会责任;二是有的地方存在政府保护现象;三是环保部门监管仍不到位,有的地方还存在不作为现象。
“有舍才有得,治理污染必须要敢于‘革自己的命’。”全国人大代表吴碧霞说,治理污染必然会触及一部分利益,遇到阻力,但在低质量的发展和老百姓的健康之间应该舍什么,得什么,各地政府都应算清这本账,敢于动真格。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常务副市长李士祥强调,北京在治理大气污染、疏解城市功能方面必须做足“退”的功夫,做好“进”的文章,坚决退出高消耗、高污染、聚人多的产业,同时对符合首都战略定位的产业必须有所作为,真正提升产业发展的水平。
一些代表委员提出,在采取短期治理措施的同时,长远看还须坚持底线思维,为经济发展设置“生态红线”。陈国鹰代表说,要按照生态文明理念搞好顶层设计,建立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体系和政策制度体系,划定禁止开发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等几道红线,研究制定生态红线的管控政策。
社会共参与,区域“一盘棋”
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对于雾霾,谁都无法独善其身。代表委员提出,必须形成全民参与、共同治理的工作格局,每个人都为改善空气质量作出贡献,才能有望云开霾散。
“治理雾霾,亟需建立‘区域一盘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原局长秦大河说,雾霾连片,已非一城一池,地方政府“条块领导”“各自为政”的工作机制,不利于大气污染治理,必须集体行动,采取联防联控。
张庆伟表示,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更是要坚决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尽快形成区域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陈国鹰代表说,今后,在环境规划编制、空气质量预警预报系统、应急会商系统等方面,京津冀地区协同治理机制肯定会加速推进。
一些代表委员指出,在防治污染中,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民等社会各个成员应分别承担什么责任,如何追究问责,需要立法进行保障。杨震代表说,污染问题之所以很难完全解决,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在环境保护立法上还存在不足,应加快推进环保保护法的修订,明确各方责任,依法防治大气污染。
“我希望用自己的行动,鼓励更多人选择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吴碧霞代表的家距离北京团驻地北京会议中心不远,今年她再次骑自行车到会报到。她说,自己平时也不开车,“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对污染做出了‘贡献’,因此,要改善环境,也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