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这只是一笔百万元级别的小买卖,却吸引了全国业界的关注。本月1日,在国家林业局的努力下,全国林业碳汇交易试点在浙江义乌正式启动。试点启动仪式上,有10家企业签约认购了首批14.8万吨林业碳汇。
这一项目由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与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合作开展,被认为是中国企业第一次自愿购买碳汇林。组织者将项目的功能定位于公共生态服务,期望它能够在推进企业减排的同时,促进生态保护和林农增收。但这一前景广阔的新事业仍面临诸多挑战。
第一个中国人自愿购买的“碳汇林”
森林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从而减缓气候变暖。通过植树造林和森林保护等措施吸收二氧化碳,是工业减排之外一个备受瞩目的途径。具备吸收二氧化碳功能的森林,通过一定的资质认定就可以成为“碳汇林”。
本次在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统一组织下,由中国企业根据自愿原则出资金,由林业部门去植树造林,从而达到吸收二氧化碳的减排目的,结果就是一笔成功的碳汇交易。
“京都市场的林业碳汇项目,在中国已经有不少了,但自愿市场的项目,这还是头一次。”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秘书长李怒云说。“我们希望通过项目的示范,吸引更多国内企业参与进来,履行减排责任。”
按照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减排义务有不同要求,因此造就了清洁发展机制市场:发达国家的企业出钱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减排项目,抵消自己的排放量。除了工业减排以外,森林的吸碳功能也被看重。
李怒云也是国家林业局应对气候变化办公室常务副主任。2006年她和同事在广西做成了世界第一个CDM(清洁发展机制)碳汇林项目。这个项目属于京都市场范畴,或者说:是发达国家的机构为了达到强制减排指标,购买发展中国家的森林碳汇功能。
中国企业由于没有减排强制要求,之前还没有类似的购买举动。与国际碳交易市场的繁荣程度相比,国内的碳交易市场比较冷清,目前碳汇交易成交量屈指可数。
因此,在1日的项目启动仪式上,国家林业局副局长赵树丛将参与这项交易的中国企业评价为“中国第一批购买森林生态服务、带头吃螃蟹的人”。这次交易也被认为是中国林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为企业自愿减排提供渠道的同时,增加了森林碳汇。
市场刚起步,供应还不够
根据资料,此次林业碳汇指标来自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于2008年在全国首批实施的6个碳汇造林项目,分别为北京市房山区、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甘肃省庆阳市国营合水林业总场、广东省龙川县、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和浙江省临安市毛竹碳汇造林项目。项目计入期均为20年,经审定的净碳汇量共为148572吨。
这仅是中国庞大的森林资源中被发掘的一个微小部分。中国森林面积1.95亿公顷,活立木蓄积量149亿立方米。中国有世界首位的人工林保存面积0.62亿公顷。目前中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到78.11亿吨,据估计,中国森林的6项生态服务功能年价值量达到10万亿元。联合国粮农组织一项全球森林评估报告指出:在全球森林资源持续减少的情况下,亚太地区森林面积出现了净增长,其中,中国森林资源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其他地区的森林高采伐率。
但中国森林碳汇功能的巨大潜在量,并不等同于大片的“碳汇林”。“首先要有标准,才能确定森林是否真实地吸收了定量的二氧化碳。”李怒云说,“我们都是按照国际标准去做。一个碳汇项目需要与国际接轨的计量、监测体系,还要有第三方认证。”
李怒云介绍说,确认碳汇林,除了制定国际认可的方法学以外,证明额外性(也就是确认森林增加了二氧化碳吸收能力)方面也需要大量工作。
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森林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朱建华观点类似:“首先需要有规则,通过规则去计量和监测。后期的管护有20年,也需要有资质的单位去检测。”朱建华介绍说,目前国家林业局颁发了十多家有碳汇资质的单位,可以负责前期的设计和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