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图片 发展观察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数据库/周刊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中国淘汰落后产能大提速 2087家企业9月底前须关闭落后产能 -中国乳品新标准被指倒退25年 圣元奶粉强硬回应"女婴性早熟" -京沪深杭叫停第三套房贷 楼市抬头梦想破灭 银监会表态软绵绵 -我国率先掌握第三代核电核心技术 中国近八成网站闲置 域名难记 -北京今恢复广播体操 成一把手考核标准 国企职工须100%参与 -迟福林:十二五期间中国应"让农民工成为历史" 陈淮详解"拆房说" -我国首个水下城市有望10月开建 铁道部年内有望建成官方订票网 -中国东北再遭新一轮强降雨猛烈袭击 汛情严峻 吉林发蓝色预警 -招行马蔚华:银行不能"乱收费" 建行陈佐夫:银行业不存在垄断现象 -海南免税政策"万事俱备" 细则已送报待批 主题公园建设初见苗头
首页>>社会发展>>环保>>动态
我国四成国土面临水土流失 东北局部黑土层消失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2010 年 08 月 09 日 
关键词: 水土流失防治 侵蚀沟 高易发区 东北黑土区 东北黑土地 水土保持 水土流失面积 洪涝灾害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7月18日,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四季乡木竹村遭受泥石流袭击。邓小卫摄

7月27日,四川省汉源县暴雨造成山体滑坡,致使城镇部分房屋被埋。唐 亮摄

洪灾背后的水土流失

——著名林学家沈国舫院士谈水土流失防治

今年7月20日8时,三峡工程迎来了流量达7万立方米/秒的洪峰,超过1998年的最大峰值。洪水经由三峡大坝拦截后,出库流量减少到4万立方米/秒,有效缓解了特大洪峰对中下游河道的冲击。

这意味着,尽管今年的洪水超过了1998年的规模,但并没有造成类似当年全流域的洪涝灾害。其中,以三峡大坝为代表的众多水利工程功不可没,近10多年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工程的实施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一些局部地区,水土流失的情况还比较严重,甚至发生了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它表明,水土流失,仍是中国大地之痛,对水土流失的治理,依然任重道远。

森林是个小水库

在谈到洪水和水土保持的关系时,著名林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舫十分强调森林的作用,“我们一直都说,森林是个小水库,可能不够准确,但是却有它的道理。”

沈国舫说,森林小水库起作用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森林能涵养水源,水多能吸水,水少能吐水,还能消减雨水的冲刷力。另一方面,森林对下游水库的蓄水能力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沈国舫介绍了历史上发生大洪水时几个水库不一样的表现:森林覆盖率高的水库,稳稳当当地渡过了难关。但有些水库,水一冲下来就垮了,坝本身的质量是一个原因,但上面没有森林覆盖这个因素也不容忽视。

“1998年全流域性的大洪水后,大家意识到了水土流失是个大问题,我们也向中央提出了必须保护长江上游原始森林植被的建议,这就促成了后来天然林保护工程的上马。”沈国舫说。

近10多年来,天然林保护工程在位于长江、黄河中上游的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市和东北、内蒙古以及海南省先后展开,对大江大河源头、库湖周围、水系干支流两侧及主要山脉脊部等地区实施了重点保护。在一系列水土保持措施的综合治理下,全国每年减少土壤侵蚀量15亿吨左右。其中,黄河流域每年减少入黄泥沙 3亿吨左右,黄河的一级支流无定河减少入黄泥沙高达55%。长江上游嘉陵江流域的土壤侵蚀量也减少了1/3。

多年的整治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正如沈国舫所言:“中国几千年农业文明造成的伤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愈合的。”在今年的洪灾中,局部地区受灾严重,特别是中西部、东北地区损失惨重,再次敲响了水土流失的警钟。{PAGINATION}

水土流失加剧洪涝灾害

据国家防总8月4日发布的消息,今年以来全国共有28个省(区、市)遭受洪涝灾害,受灾人口1.4亿人,因灾死亡1072人、失踪619人,倒塌房屋11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096亿元。

具体来看,这次受灾比较严重的,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7月16日至24日,陕西安康市遭受百年不遇暴雨袭击,先后两次造成大范围山洪、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致使63人死亡、119人失踪、155万人受灾,经济损失达65.6亿元人民币。遭受如此严重的灾害,与该地区的水土流失有关。安康地处陕西南部的秦巴山区,山高、沟深、坡陡、地薄,60%的国土面积属于地质灾害中、高易发区。一旦遭遇暴雨袭击,灾害很难幸免。

“水土流失最严重的表现形式就是泥石流,高强度的水流连泥带石,冲击力非常大,破坏性强。但如果那个地方植被比较好,树根扎下去了,就能固定住,水不容易下来,下来也不容易带走土,能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正如沈国舫所说,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是有一定条件的,因而可以预防。

西部的灾情让人揪心,而在东北,洪涝灾害也不容乐观。这几年,东北只要一遇暴雨,就有洪灾发生。这固然与当地的水利设施落后,蓄洪抗洪能力不足有关,但黑土地上愈演愈烈的水土流失,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谈到东北黑土区的水土流失,沈国舫颇为忧心。他说,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坡耕地上,由于这些坡耕地多采用顺坡耕作的情况,致使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经测定,东北黑土区平均每年流失表土0.4~0.7cm。考察发现,东北很多地方耕地黑土层已完全消失,露出下层黄土,成为“破皮黄”。像这样的土地,根本经不起冲刷,溃坝破堤的情况很容易发生。

同样,在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区,坡耕地的比重也很大,水土流失也极易形成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PAGINATION}

近四成国土面临水土流失

在沈国舫参与的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报告中提到,我国水土流失防治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水土流失状况呈现三个特点:一是水土流失面积大,分布范围广;二是流失强度大,侵蚀严重区比例高;三是流失成因复杂,区域差异明显。

据水利部统计,我国现有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含风蚀),已占到国土面积的37.1%,且不仅广泛发生在农村地区,还发生在城镇和工矿区,几乎每个流域、每个省份都有。

谈到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沈国舫认为,首当其冲,是加剧了我国人地矛盾,直接威胁到我国的粮食生产安全和人的生存。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仅为1.39 亩,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75亩,而我国因水土流失损失的耕地平均每年高达100万亩。按现在的流失速度推算,50年后东北黑土区1400万亩耕地的黑土层将流失掉,粮食产量将降低40%左右;35年后西南岩溶区石漠化面积将增加一倍,届时有近1亿人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

沈国舫说,在水土流失作用下,土地越种越瘦,许多地方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例如贵州,人称是‘八山一水一分田’,65%以上的耕地是旱坡地,有的地方就是石头堆中围出一小块地。老百姓有土就种,丢两个玉米粒进去,秋天收几个苞谷。天长日久,连那点土也被冲走了。”

同时,水土流失会导致江河湖库淤积,加剧洪涝灾害,对我国防洪安全构成巨大威胁。辽河干流下游部分河床已高于地面1-2米,成为地上悬河。全国8万多座水库年均淤积16.24亿立方米,造成调蓄能力的下降。

除此以外,水土流失还成为我国最大的环境公害之一。一方面,导致土壤涵养水源能力降低;另一方面,在流失大量泥沙的过程中,输送了大量化肥、农药和生活垃圾等面源污染物,成为加剧水源污染的重要原因,对我国生态安全和饮水安全构成严重威胁。{PAGINATION}

保护与治理同步遏制水土流失

今夏的洪涝灾害,再次暴露出我国在水土流失防治方面的薄弱环节和隐患。沈国舫认为,当前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是:在经济建设中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坡耕地和侵蚀沟治理滞后,成为水土流失主要来源地;部分地区防治水土流失的措施配置不当;贫困地区水土保持投入严重不足,防治速度缓慢;统筹协调不够,采取的治理措施难以形成合力。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沈国舫提出,首先,要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坚决遏制新增人为水土流失。他说:“目前,水土流失的一大主源是交通路线、管道、开矿等城市扩展建设活动,对地面的破坏严重并且集中。对这类情况,应通过立法,确保开发建设与治理保护同时进行。”

其次,要大力推动小流域综合治理,突出抓好坡耕地和侵蚀沟综合整治。在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区,大力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在溪河沿岸及山脚建设基本农田,在山腰建设茶叶、柑橘等经果林带,在山顶营造水源涵养林,建成综合防治体系。

再次,要加大封禁保护力度,充分发挥生态自然修复能力。在人口密度小、降雨条件适宜、水土流失比较轻微地区,特别是广大的西北草原区、南方雨热条件适宜的山丘区及其它人口压力较小的地区,应优先考虑生态修复的办法。

第四,要坚持因地制宜,分区确定防治目标和关键措施。像黄土高原,措施配置应以梯田、坝地为主,或营造以适生灌木为主的水土保持林,沟壑区应开展沟道治理。在东北黑土地,防治工作应以改变耕作方式、控制沟道侵蚀为重点。

最后,还要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机制。沈国舫说:“水土流失是一个综合的自然和社会经济问题,水土保持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水土流失防治的协调机制,统筹研究水土流失防治的重大问题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使水土保持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林晶晶 柳思思){PAGINATION}

林下水土咋会流失?

今夏洪涝频发,东西南北中,几乎都留下了它们肆虐的踪迹。有些森林覆盖率较高的地区也发生了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造成人亡屋毁的严重损失。

不是说,栽树就能防止水土流失吗?怎么栽了树还是经不住雨水冲刷呢?专家解释说,这首先取决于雨量大小,同时也和树种和植被有关。

一般来说,原始林、天然林由于成林时间久远,根系发达,水土保持较好,即使遭受暴雨袭击,虽会形成径流,也不大会发生滑坡、泥石流等灾害。而人工林,情况就不一样了,一旦遇上暴雨,常常会发生中度、甚至强度以上的水土流失,酿成洪涝灾害。

近些年,为了治理水土流失,全国大兴植树造林,人工造林每年以7000万亩以上的速度推进,人工林保存总面积达到8亿多亩,人工造林速度和面积均居世界第一。各省森林覆盖率也均有明显提高,仅南方8省平均达到50%以上,有的地方甚至超过70%。森林覆盖率是提高了,但“远看青山在,近看水土流”的景象却随处可见。从遥感影像上看,这些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似乎不低,但由于林下缺少灌木或草本植被覆盖,土壤表面裸露程度高,水土流失依然严重。这种现象,被专家称为“林下水土流失”。

据专家调查,导致林下水土流失现象的原因有多种:

一是树种单一造成林下植被缺失。自1980年开始的全国范围内的绿化植树,在南方以种马尾松或其他经济林木如桉树等为主。其中,马尾松会加剧土壤的酸化,导致其他植物难于存活;而桉树由于生长快,需水量大,容易造成地表干旱,并影响其他植被生长。

二是单纯强调林木的覆盖,没有统筹考虑生态环境效益。一些部门更愿意采用方便植树的造林形式,比如全垦造林,将原先的植被全部毁掉,重造一片新林。这不仅带来造林初期的水土流失问题,而且会造成日后成熟林的林下水土流失问题。

三是过度追求造林的经济效益,造成林果业的无序开发。特别是我国南方地区近年来经济林发展很快,有些庄园大户只顾树上、不顾树下,在经济林抚育时,把林下的灌草与枯枝落叶统统清除干净,破坏了原生植被。同时,因锄草、翻耕和大量使用除草剂,使得经济林木下水土流失问题更加突出。

总之,林下水土流失的问题,根子在于植树造林的急功近利与缺乏科学的规划和监督。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从上到下都要改变重森林覆盖、轻植被覆盖的观念。水土保持更应强调地表覆盖度的提高和合理的植被层次结构,过分强调森林覆盖率,反而会对水土保持产生不利影响。其次,对植树造林要有科学的规划、指导和监督。要因地制宜,构建适合本地实际情况、有利于水土保持的林相、林型结构,使植树造林真正起到保护水土的作用,不致成为中看不中用的“形象工程”。(黄抗生)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图片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卫生部关注奶粉致婴儿性早熟 激素检测是盲区(图)
财政部专家:环境税十二五期间出台可能性较大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