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暴风雨突袭重庆、广东、湖南、贵州等省,至少40人遇难,12人失踪。其中重庆29人遇难、1人失踪;贵州6人遇难、3人被埋;湖南5人遇难、2人失踪,广东6人失踪。
暴雨突至,天地发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强雷暴雨所带来的气候、水土等条件变化,破坏了城市的自我调节系统 ,对居民生活、公共交通及建筑安全带来一系列冲击。而天灾对整个社会的心理冲击、城市公共应急体系的严峻考验,则更值得我们去深思与研讨。
一场暴雨,总是容易在细节处暴露出既有应对体系的不少瑕疵。实际上,21世纪的中国城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容”,人口和建筑数量达到了相当拥挤的程度,显然,我们现在维系城市健康运转的旧有安全系统——包括排水系统 、消防系统以及更广义的公共应急系统,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庞大需求,而新型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城市安全系统又尚未完全建立,与此同时,那些传统的、相对比较陈旧的老屋,依旧将在城市中长期存在,稍不注意,这些房屋都有可能成为潜在的安全隐患。
政府和公众都已经认识到城市安全既有的脆弱性,认识到城市安全关系到一个城市的未来和民众的现实生命安全,那么在天灾悲剧屡屡发生之后,政府应当有魄力和决心,对一切不符合城市安全标准的地方进行全面整顿,应当从“人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根本”这一立场出发,以各种科学化、信息化的举措完善城市的安全防护体系。
比如,当暴雨将至,气象部门发出紧急预报,其他部门是否能应时联动,采取包括对中小学校停课、某些在外施工行业停工的应对举措,保证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能否对城市交通进行科学疏导,提醒有车一族尽量避免开车出门,或者避开某些容易造成积水或内涝的路段,同时防止交通大塞车?能否加大人手及设备投入,对那些老城区 、老房子进行必要加固及其他设施保障提供,对某些存在隐患的危房,必要时撤离里面的人员?而在日常的全民培训中,为市民提供必要的各类天灾应对技能培训,也应及时提上议事日程。
在灾难防护体系中,完善的建筑防护条件、及时反应的公共应急措施和民众灾难自救能力应是三位一体的。在天灾应对时的细节改进及体系完善,将会给政府带来远远超过安全体系投入的有形和无形收获,它体现了一个政府对于公民生命的重视、对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理性权衡、对城市建设的科学规划,须臾不可遗缺。□ 毕舸(广州 媒体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