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来,在全国范围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确实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就;但也毋庸讳言,科学发展观的某些方面,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在某些地区也明显存在停留在口头笔头、而实际上贯彻落实非常不力,以及科学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欠账太多的问题。这使许多地区生态环境面临“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形势,存在发生生态危机的隐患,长远而言必定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生态危机具体说可分为两个层次,即全球共同的生态危机和我国特有的生态危机。从全球共同的生态危机看,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心的一个非常紧迫但又非常棘手的全球性问题,层出不穷的极端气候现象使某些人感到重大灾难即将临近。2007年底,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前所未有地高调警告:“世界正处于重大灾难的边缘!”从我国特有的生态危机看,早在10年前,由国家环境保护局自然保护司编写的《中国生态问题报告》就提出:“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一方治理多方破坏,点上治理面上破坏,治理赶不上破坏的问题十分严重。从总体上看,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到现在,这一生态问题仍然存在。国家海洋局发布的《2006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对我国海域总体污染作出了“形势依然严峻”的判断,其中近岸约25%的海域水质处于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状态。我国生态环境已进入高危状态和事故高发期,近年来一些生态环境突发事故相继发生,有的还造成严重的社会冲突,直接影响了社会稳定。
我国许多地区生态环境“局部好转,整体恶化”、存在发生重大生态危机隐患的形势,除了深受全球气候变化和“温室效应”以及经济活动和人口压力的多种影响外,也与目前某些人过分追逐个人利益、小集团利益和短期效益,不对国家、人民和历史认真负责的所作所为有关。例如,有的地方干部只惟上,只惟官,不惟实,急功近利,弄虚作假;某些企业领导忽视环保责任而违规建设、违法排污;某些地方官员奉行地方保护主义和“先污染,后治理”的“铁律”,不想也不能摆脱高额资金投入、大量消耗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他们“只求眼前风平浪静,不管后世洪水滔天”,片面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和后代利益为代价。
据《瞭望》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周刊近日报道,国家十大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相继出台后,重化工沿着中国漫长的海岸线高歌猛进:1.8万公里海岸线从北向南,“大码头、大钢铁、大化工、大电能”在诸省市纷纷上马;一省之内也是你追我赶竞相上马重化工,不在乎合理只求拥有;一些土地制约、用水紧张、用电短缺、生态脆弱且不具备产业基础的沿海城市,甚至提前“出手”,造成既定事实。所以有人担心,目前我们应对金融危机的某些政策和举措,如果把握不好会使我们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走回头路,会掩盖或抵消我们多年来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努力,拯救的将是继续破坏生态环境、片面追求以GDP为主的传统的“黑色经济”,而不是走向以知识为支撑的、对传统的资源型生产要素进行替代或高效配置的新的“绿色经济”。
因此,我们应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高度,从坚持科学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保护后代利益的高度,全面审视和空前重视生态危机;在反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与极端生态中心主义的前提下,整合各种力量,尽快落实将环境保护纳入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的考核指标体系,尽快扭转我国许多地区生态环境“局部好转,整体恶化”、存在发生重大生态危机隐患的形势。这不仅至关重要,而且刻不容缓!(岳庆平)
(作者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九三学社中央研究室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