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调研过程中,工作人员听到最多的不是“创新的收益”而是“创新的尴尬”。
“在广东投资传统产业政策优惠较少,投资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匮乏且风险大,陷入两难的尴尬境地。”广东长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启强直言,现在的创新环境让企业有些进退维谷。
在对广东创新环境进行深入调查后,工作人员也发现了不少鼓励自主创新政策本身就不够创新,不够灵活。
一方面,由于省内部分城市建设水平、待遇政策等条件限制,企业难以吸引人才;另一方面,由于税收等政策优惠限制严格,企业无法负担高企的科研成本,更别说高薪留住人才。
比如在享受高新科技企业所得税优惠时,相关政策要求企业的员工中30%是科技员工,研发人员不低于10%。但这些比例对于许多有志于创新的中小企业来说“是不合理、不切实际的”。
另外,部分地区尤其是落后地区的企业反映得更多的是城市发展水平滞后和科研资源的匮乏。
“一个市的图书馆不如一个企业的图书馆大。”部分民营企业代表反映,近年来珠三角地区在城市配套设施方面不尽如人意,大学毕业生出现了不愿意选择来广东就业的现象。
“潮汕地区教育资源本身就不足,对人才吸引力不大,高级人才匮乏。”潮州市创佳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辜树辉表示,希望政府在欠发达地区建设高级人才公寓,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引进人才的住房问题。
的确,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缺乏吸引高级人才政策,人才引进机制不灵活,人力资源成本过高。诸如外来高素质人才的户籍问题、居住问题都影响企业引进、留住人才。
除了人才困境,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还苦于缺乏“智力来源”。企业本身的科研水平不高,与科研事业单位相比,企业获得国家资金资助少得多,民营企业靠自己的投资进行项目开发,困难很大。
不过,记者也注意到了一些善于闪转腾挪的广东民企,在技术创新方面走出了一些“捷径”。
-广东民营经济调查
◆“一边是融资难,一边是收费重,企业的裤腰带已经勒得很紧了。”调查人员也感受到了民营经济一线企业的难处。
◆“一些地区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较多,甚至存在变相收费、搭车收费等现象,使企业不堪重负。”
◆一边出台政策准许民营企业进入,一边又有其他政策将民营企业“弹出”,行业入口有一扇“弹簧门”。
◆“特别是大的投资项目,需要拉一个国企来参加。有了国企,我们在征地、办证、贷款等各方面都非常顺畅,如果没有这顶红帽子,办事情很难。”
◆现在的创新环境让企业有些进退维谷。在对广东创新环境进行深入调查后,工作人员也发现了不少鼓励自主创新政策本身就不够创新,不够灵活。
记者观察
对政策倾斜不感冒
民企只求公平竞争
记者采访过程中发现,为了推动民企“二次创业”找到更好的政策切入点,省委政研室、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省工商联等与民营经济密切相关的部门、单位均进行了多轮民企座谈会和调研。
“省里马上要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上水平的决定,为了让决定的内容更加有针对性,省里各个相关部门这次都做足了功夫调查研究。”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一位官员告诉记者。
有意思的是,不少民营企业其实对政策倾斜并不太感冒,至少不像过去那么在意。深圳市腾邦国际票务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孙志平说:“我们不希望省政府向民营企业倾斜,因为倾斜只是短暂的,关键是制定政策是否根植于民营经济的特点。”
孙志平表示,企业“二次创业”必然面临产业选择。而在产业规划制定、把握政策导向和技术前沿等方面,民营企业参与的机会不多。因此政府需要搭建一个政策解读平台,为民营企业服务。
无独有偶,东莞市康达机电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剑山也表达了对产业政策和产业引导的支持,他认为,让所有竞争者都能够及时地知晓规则、平等地参与竞争,这才是民营企业需要的发展环境。记者谢思佳实习生洪正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