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完成央企重组的既定任务,到2010年,中央企业至少要减少近50家。当国资委将“自愿重组”装进历史,而转由国资委主动推进方式加快重组,已经说明李荣融不愿意把央企重组的“包袱”甩到下一任国资委。
重组最后通牒
9月11日,国资委公布了4家央企重组的消息:中煤国际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与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组成立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轻工业品进出口总公司并入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其全资子企业。至此,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由149户调整为147户。
此次重组可谓国资委在“后奥运”时代加速央企重组步伐的第一步。
在今年7月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就针对重组问题表示:“奥运之后,我们会采取措施,分批来调整。”8月10日,李荣融在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发布会上表示,奥运之后,中央企业将按照国务院的要求提高重组速度,到2010年,中央企业的数量将减少到80户到100户。
知情人士透露,一些可能被重组的央企负责人已经频繁出入国资委,希望能找个好“婆家”。知情人士透露,奥运前夕,攀钢集团、普天电子和另外一个贸易企业的负责人分别被国资委约见,其中攀钢一直是武钢和宝钢争夺的焦点,奥运会后,这些悬念将被揭晓。
一位对国资委系统内部非常熟悉的“体制内”专家告诉记者:“李荣融是个雷厉风行的铁腕领导,按照李荣融的个性,他会在任期间极力推进央企的重组工作。”
李荣融在2003年国资委成立之初,便从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的职位调任国资委主任一职,而明年便是本届任期的最后一年,显然,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把手“意志”的作用可想而知。国资领域的各界人士都相信,在9月20日残奥会结束后,央企重组在国资委的“最后通牒”下,暴风骤雨般地重组将不期而至。
按照国务院部署给国资委的工作任务,到2010年,中央企业应缩减到80家至100家。截至目前,央企仍然有150家,较2006年末仅缩减9家。因此未来的两年半间,央企还需减少50~70家,而这一数目相当于过去6年缩减数的总和。
也正因如此,鉴于央企重组进程缓慢,李荣融下决心,下一个阶段国资委要转变重组方式,由之前自愿组合转变为国资委主动推进。尽管困难重重,但李荣融“求快”的思路,已经显现无遗。
三条路径
上述专家告诉记者,被重组的央企有望通过三种方式实现,一是被同行央企重组,二是由国资委的下设资产运营公司重组,三是交给地方的国企重组。而通常情况下,央企宁愿做国资委的二级企业也不愿意“下划”给地方国企。
打包出售不良资产,或许将成为破解央企重组既有障碍的主要手段,英国路伟律师事务所的吕立山向国资委提出了这样的建议,而如是路径,目前正有望在少数省份开展试点。
他举例说:“中央企业,包括很多省级的国有企业,除了核心业务之外,还有很多的房地产或酒店业务。如果一家央企,有五六个水平参差不齐的酒店出售,不一定能引起投资者的兴趣,但如果能将多个央企剥离下的几百个酒店按照星级水平分烊打包,就能引起内外资投资者的普遍兴趣,不但能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而且一定程度上还能形成资产上的溢价。”
目前,中央企业拥有子公司、孙公司甚至重孙公司等多个层级,而其需要剥离的不良业务资产又有不同的种类,在国资委主导重组下,对这些资产的统计、归类有可能会形成未来一项重要的工作。
曹建海告诉记者:“央企重组的手段虽然很简单,但财务上的处理很复杂,而如果拖延的时间过长,重组形成的管理费用就会不断增加,所以央企大规模重组,成本的支出绝不是一个小数字。”
那么,巨大的重组成本将由谁来支出呢?
曾就此问题向国资委提供建议的吕立山告诉记者:“这笔费用本该由国资委通过其下属的投资公司进行支付,但实际运作上可能有些困难。现在是一两个省级的国资委正在试点,如果成熟了,有望被中央国资委采纳。”
三道门槛
作为经常为国资委提供咨询服务的律师,吕立山认为,目前,央企重组步伐的加快正在面临两大障碍,从而使加速重组的推进并不容易。
“第一大障碍来自于中国政府在国家经济安全及反垄断等方面的规定,现在很多政策在具体执行上的细节还不明确,这可能会形成时间上的拖沓。以凯雷收购徐工为例,如果外资介入到央企的重组过程中,由于经济安全等政策的影响,重组速度不可能加快。”吕立山说。
据了解,目前对于央企重组是否要过商务部反垄断审查,市场上就说法不一,国资委研究中心人士表示“央企重组是由国务院做出决定,不需要通过商务部反垄断审查”,而法律专家时建中等人则认为“央企重组也需要过反垄断审查”。
此外,障碍还来自于央企重组的重要内容“非核心业务/资产剥离”,因为单个企业剥离可能造成资产的浪费而且通常时间更长。这无疑加剧了央企如期完成重组的难度。
最后,吕立山还向记者讲述了一个更加现实的问题,他告诉记者,目前央企不良业务资产剥离主要通过国有的产权交易所打理。但是,由于产权交易前出售方准备并不充分,通常都没有给投资人充分的尽职调查,往往造成投资人信心不足,资产价格被低估。而双方达成投资意向后再回补尽职调查的话,时间成本会很高。
看来相关的配套机制不全,也将是央企重组要面临的一道难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