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发展观察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11省9成工业园区环境违法 地方政府媚商 国家力保20%节能目标  -治污成本高达10% 有些省GDP实际零增长 山西痛斩污染GDP -央企考核结果:20企业因安全违规降分 两央企违规炒股炒房被罚 -2015年中国城镇人口将突破8亿 劳动力现拐点 不涨薪难觅劳动力 -证监会:尽快推出符合国情需要的创业板 满足创新型企业融资需求 -建设部:廉租房2010年覆盖低收入住房难家庭 解决1000万户住房难 -母猪保险8月15日办理 保额千元保户只付12元 将建猪肉储备制度 -我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将连涨3年 工人涨工资须建工资协商机制 -央行透露筹建存款保险公司计划 银行案件责任追究拟建赔罚制度 -发改委部署主要食品价格及收费专项检查
杨元庆:联想集团并购IBM PC两年多已顺利整合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8 月 03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联想并购IBM PC业务已有两年多时间,从发展情况来看,我们已经顺利完成整合阶段。”联想集团(0992.HK)董事局主席杨元庆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表示。

杨元庆的底气来自于昨天公布的2007/08财年第一季度联想业绩的良好表现:该季度营业额达到39亿美元,净利润达到6680万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近12倍,联想美洲、欧洲、中东、亚太等地区已经获得持续赢利。

杨元庆说,过去两年联想的精力更多放在了改善IBM原有业务竞争力上。“现在随着联想整合阶段的完成,联想到了向中国以外市场拓展消费类产品,赢取新增长的时候。”

杨元庆表示,过去两年来联想考虑最多的还是稳定,而现在已经到了挺进全球的时候。

《第一财经日报》:联想本财年第一季度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原IBM商用电脑,是什么因素?未来全球业务的增长点是什么?

杨元庆:联想上季度的增长主要是商用电脑,包括了大企业客户和中小企业客户两部分,在美洲、欧洲和中东等地区这两部分发展很快,大企业比前几季度需求更加旺盛,而中小企业市场增长则更快,这两部分业务的稳定增长带动了联想全球业务表现良好。

不久前联想已经成立了全球消费业务集团,我们很快会把消费业务推向全球更多市场,会成为联想增长的驱动力。

《第一财经日报》:全球消费业务集团做了哪些工作?

杨元庆:虽然中国有成功的业务模式,但联想全球消费业务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要想到这种模式复制到全球有很多工作要做,包括怎样规划业务模式、保障流程、找到合适的人、准备产品等,这些事情都是当务之急。

我们明年初会分两次发布新一代消费笔记本和台式电脑,所有的工作都需要筹备。

《第一财经日报》:我们知道联想在中国的成功与这二十多年来在渠道建设方面的努力分不开,而消费业务进军全球后会遇到与你们竞争对手在中国相同的不利局面,您预计联想海外的消费类产品经过多长时间才能对营业额有所贡献?

杨元庆:联想针对中小型的客户,是通过分销商把货销售给代理商,然后通过电话、上门及用户上门等来销售;而对于消费类客户,更多是从零售店面直接购买产品。我们希望海外能够很好克隆这样的渠道架构。

现在消费类产品只占营业额的20%,并且主要是中国市场所贡献,海外只有印度和东南亚国家有些消费类产品,也只是起步阶段。在海外市场上销售消费类电脑,一开始我们只关注销售额和增长速度,希望不远的将来能够占到联想营业额相当大比重。(杨国强)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相关文章:
农村市场孕育消费潜力 联想推低价位农村电脑
联想发布ThinkPad新品 暗自回应HP踩本事件
联想控股8.7亿重组石药集团 5年内拟计划投资50亿元
推广赞助计划首次曝光 联想营销资金尽投奥运
联想控股公司总裁柳传志:商业改变中国
联想宣布全球裁员1400人 每年节省1亿美元成本
全球知名电子厂商环保排名 联想居榜首苹果垫底
联想:中国业务增长强劲 海外业务仍是软肋
联想首次夸口:5年内争夺全球第一
国产设计创意"奥斯卡奖"出炉 联想海尔获最高奖
图片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杭州钱塘江潮水卷走30多人 22人获救11人失踪
中国极端气候将越来越频繁 7月来发生8起罕见极端气候事件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中国经济博弈高油价
· 投资技巧指南 答疑解惑直通车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