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发展观察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中国女干部比例近40% 已有9位女性国家领导人 妇女就业比例45% -4月份CPI维持3%高位 央行或有后续紧缩政策 CPI向上趋势难改 -第60届世卫大会再度拒绝涉台提案 国际卫生条例适用于中国全境 -交行A股开盘14.20元涨79.75% 海外投资者一周内从股市撤出$5亿 -中石油获世界最大汽田钻探权 国企将成企业义务石油储备主力 -基金私募将开闸 单笔不低于5000万 银行参与股指期货将有章可循 -"十一五"我国将重点发展八大高技术产业 扩大民用飞机产业规模 -中国6省份争夺第3个新特区名额 长三角城市居民收入增14.6% -免费师范生办法出台 国家鼓励终身从教 须回生源地执教十年以上 -中国将采取五项举措提高企业职工工资
国企不再是"老古董" "新国企"在发展中蜕变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6 年 11 月 17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按包袱是否消除、治理结构是否完善、管理是否规范、竞争力是否强大四项指标对现有166户中央企业进行分类,发现四个指标全部符合的"新国企"已达数十家。"新国企"、转轨型国企以及老国企基本上呈现"橄榄型"分布,这意味随着国企改革的推进还会有更多的"新国企"出现

经常有朋友谈论国有企业,但我们发现大多朋友对国有企业已经非常生疏。他们所谈论的国企是历史上的老古董,而不是今天鲜活生存着的国企。众所周知,中国的市场经济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脱胎而来的,经历了改革开放后的体制转轨,加入WTO后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今天的中国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实现市场化,接下来的任务只是进一步完善这一体制,并完成政治、法律制度上的创新。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变革相适应,中国的国有企业先是从典型的计划体制下的官办企业过渡为转轨时期的亦官亦商的企业,再到今日市场体制下的"新国企",其内外部环境、治理结构、行为模式和竞争力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值得关注。

“新国企”是什么?

改革前的老国企具有几大特点:一是发展听命于政府"赶超战略"或其它政策安排,一开始就背上了沉重的"战略性负担"和"社会性负担";二是治理结构几乎是清一色的政府直接管理,企业领导亦完全由政府任命;三是高度计划性的管理,人财物和产供销均由政府说了算;四是效率低下,只能靠政府的优惠政策、低工资和低价格原材料供应等政府"输血"的办法来维持;五是几乎不参与市场竞争,更谈不上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转型体制下的"过渡型国企"也有几大特点:一是发展已经不完全听命于政府,有了许多自主权,可以说一只眼睛看政府,一只眼睛看市场;二是治理结构已经出现变革,但不规范,政府干预仍然很强,内部人拥有很大的权力,甚至出现了"内部人控制"的现象;三是管理不再具有高度计划性,企业在自主经营、自主核算、自我发展、自负盈亏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还达不到管理规范的要求,尤其是在"三项制度"上仍有待改进;四是效率有所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已经由负变正,但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挖潜的地方;五是已经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但在行业中的排名不高以及国际竞争力有所不足。

相比之下,人们不太熟悉"新国企"的特点。首先,其政策性包袱几乎没有或者已经解除。如成立于1993年的中兴通讯公司,一开始就不存在什么历史包袱,另外一些由老国企脱胎来的"新国企"则成功地在转型中解除了历史包袱。二是治理结构完善。一些企业引入真正有制衡力的小股东,在重大决策、内部审计及财务方面均起到了很好的治理作用。三是管理规范。举凡市场上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在招人、用人、薪酬、升迁方面的规范管理制度,也在"新国企"中同样施行。四是效率很高。无论是人均产值、人均创利税还是全要素生产率指标,"新国企"都处于全国的高水平。五是市场竞争力强。许多企业甚至拥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最典型的就是中国集装箱集团和中兴通讯公司,前者占有全世界最大的集装箱市场份额,并具有垄断地位;后者 2004年一年销售额达16亿美元之多,外销比例已达40%。

最近,笔者按包袱是否消除、治理结构是否完善(是否已经实行公司制改造)、管理是否规范(三项制度改革是否到位)、竞争力是否强大(在行业是否排前三名)等四项指标对现有166户中央企业进行分类,发现四个指标全部符合的国有企业已达数十家。"新国企"已作为一个群体亮相。与此同时,"新国企"、转轨型国企以及老国企基本上呈现"橄榄型"分布,即"新国企"和老国企数量都较少且相当,符合二至三项指标的转轨型国企最多。这意味着国企改革进程的推进还会导致更多的"新国企"出现。"新国企"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经济现象。

"新国企"多数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不依靠国家政策,却有着很强的国内和国际竞争力。按以前的企业理论构想,这样的国企似乎不可能出现。在国际上,虽有新加坡航空公司等类似个例,但无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转型国家,均没有中国"新国企"群体性现象。因此,我们或许可以预期,中国体制转轨中群体性出现的"新国企"有可能吸引国际注目,甚至成为转型经济学研究的一大热点。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新国企"现象究竟是一种"稳态"的现象,还是特定制度约束下昙花一现的现象,尚待观察。当前,产权改革在中国仍然受到一定约束,民营企业的发展也还不够,因此其对国企的竞争压力以及改革压力仍有不足。另外,国企在中国仍享有这样或那样的"特殊待遇"。这些都会使国企改革以及企业制度的选择在一定时期被压缩在一个"箱体"中成为合理现象。但所有这些外部条件仍然在快速的变化中,"新国企"会不会随之而变呢?

“新国企”的源流

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但每一天的太阳其实都是不一样的。同顶着"国有企业"的大帽子,不同时代的国有企业也大不相同。关注"新国企"现象及其进一步的演变,可以让我们对中国国有企业有更鲜活的认识。

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现在,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经历了26年的历程。人们曾乐观地预计这场中国历史上意义重大的实践,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多是90年代早期就应该完成。但是时至今日,改革之路仍然任重道远,国有企业改革仍在实践中不断推进。回顾建国以来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道路,如果按照企业在改革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来划分,那么改革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6年我国对私营企业实行公私合营,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随后很快发现国有企业普遍活力不足,效率不高。当时认为是国家管得太多,管得过死,是全盘照搬苏联模式的结果。因此从1957年就开始着手进行国有企业的改革。当时采取的改革方式,主要是调整企业隶属关系,即将中央各部管理的企业大部分下放到地方。但是,中央管理是行政管理方式,地方管理还是行政管理。企业的活力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采取的一些措施还只是在中央与地方的集权与分权上转圈,基本上没有涉及到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调整。

第二阶段:从1978年到1993年底,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向企业扩权让利,进行政策调整。这一阶段的基本特点是一种带有强烈的政府行政命令式的"指令性改革",即政府下达统一的行政指令、政策,规定具体的改革措施,企业照指令办理。这是一种"被动式改革",企业处于一种被动的、依赖的状态。这种行政式放权在改革的历程中有着积极的意义。它第一次对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进行了调整,通过承包制的形式界定了政府与企业的义务与责任。政府将属于企业的一些权利还给了企业。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

然而,扩权让利、政策调整的改革思路实际上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计划经济体制所形成的深层次的弊端,并不能真正涉及企业产权制度的变革、企业制度创新、企业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等问题。

第三阶段:从1993年底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到现在。这一阶段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围绕企业制度创新进行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以及加强企业管理,实现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政府只从方针、原则上对企业改革的措施做出一些规定。企业能够在自身的改革与发展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可以说是国企"主动式改革"的阶段。

2003年3月10日,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设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由国务院授权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监督管理国有资产,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要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并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这是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又一个新阶段。

这一阶段,"新国企"现象的出现值得理论界、企业界和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它正在破解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难题,揭示了国有企业发展的新方向。"新国企"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现代企业的共性:明星级企业领袖、鲜明的企业形象、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完整而清晰的产业链条、良好的融资渠道、初步的跨国战略。除了保留国有控股权不变外,他们的经营目标已经和任何民营、跨国公司没有什么两样。"新国企"成功地跳出了国有企业的传统模式,实现了巨大飞跃。

“新国企”的特征

一般说来,"新国企"大体分为两类,一是在竞争中壮大的"新国企",如海尔、TCL、联想等;另一类是传统国企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国企",他们的代表是华润、中粮、中石化、中联通、一汽等。无论哪类"新国企"都具有一些基本特征,如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除国有独资的"新国企")、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经营观念全新、机制灵活、自主经营以及管理科学等。

市场导向型的经营策略

企业为市场而生存,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基本常识。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老国企没有经营自主权,几乎只有对供、产、销(P.S.I)的管理而没有经营,加上其供、产、销也是按政府行政指令性计划指标来管理的,所以,老国企常常因长官意志的失误而造成巨大损失。

"新国企"的经营完全由企业自己决策,不是根据任何个人的意志,而是根据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变化来决策。企业决策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断变化的市场价格;二是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三是企业自身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地位;四是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状况。正是由于这种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策略,使得"新国企"拥有成功驾驭市场的能力。

科学的经营管理方式

研究发现,几乎所有"新国企"都有一套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经营管理方式。大生产的技术特点客观上要求与之适应的管理模式。但有效率的管理模式一定不仅仅考虑技术因素,技术与经济效率的结合才是最佳选择。与传统的国有企业相比,"新国企"的管理已经突破了唯技术和唯生产的模式,既成为生产中心(或成本中心),更成为利润中心。"新国企"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摆脱了老企业松弛、机械的管理状态,管理提高的效率在企业总体效率中表现最为突出。MRPII (制造资源计划)、JIT(准时化生产)、 PDM(产品数据管理)、LP(精益生产)、 ERP(企业资源计划)、BPR(企业流程再造)等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广泛渗透入"新国企"运营中。

较为完善的治理结构

微观企业制度的形成和演变受到宏观体制及历史、文化、法律和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公司治理结构及相应的制度安排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各不相同。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老国企,国家作为企业的单一股东,通过委任经营者的方式来控制企业经营,经营者的目标就是按照国家计划完成生产任务。老国企的治理结构是"老三会"模式,即职工代表大会、党委会和工会相互制衡,由企业的厂长或经理具体执行的运作模式。

"新国企"并没有完全抛弃这些制度,但现代企业的一些核心制度已在企业内部生成。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制衡关系成为企业重要的内控机制,特别是董事会在企业治理中的作用尤其突出。

例如,中国华录集团有限公司由九家企业共同出资设立,具有现代股份制企业的特点。股份制改造绝不是简单的"翻牌",企业的经营战略、重大决策不是"一把手"自己说了算,要由董事会、股东大会讨论决定,经理层执行,监事会监督,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决策失误的可能。

不断强化的核心竞争力

毫无疑问,"新国企"能够在与外资、民营资本激烈的冲突碰撞中得以生存下来,发展得令人满意,靠的不仅仅是政府的扶持。准确地说,随着市场的大规模开放和垄断的打破,政府的态度与力量在这些"新国企"的成长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弱化。"新国企"自有自己的看家本领,这些看家本领正是这么多年市场竞争的结果。

研究发现,很多"新国企"都学会了"借力打力"。通俗地说,就是将别人的长处通过某种方式为我所用,在竞争中获利。这种方式就是与国际公司结成策略联盟,或与国际公司合资经营。通过融合合作者的技能与资源,"新国企"不仅能够提高公司的经营效力和技术实力,而且还获取了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长虹与主要的跨国公司如飞利浦、东芝、三洋、三星、托马森等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华润啤酒与SAB,中粮与怡安的合资也是如此。

多元化的产权结构

当前,以国家为单一投资主体的国有独资企业在中国还普遍存在。这样的企业产权结构太单一,往往存在政企不分等问题。同时,在已经实行股份制改造的国有企业中,存在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象。这直接导致了企业经营中过多行政色彩,缺乏经营自主权。管理层缺乏推动企业发展的真正动力。

"新国企"的产权结构大多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华润、中粮等都通过引入国际资本和管理者等方式实行了股份制改造,形成多元化的产权模式,并建立了相应的激励机制,从而在根本上保障了企业的竞争力。

研究表明,"新国企"所属企业的产权结构差别很大,其中有的可能是完全的国有企业,有的是股份制企业,有的是中外合资企业。不同产权结构的企业一道构成一个具有产权混合特征的大企业组织。不过,国有产权在企业产权结构中仍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保证其国有属性。拥有这种产权结构的"新国企"最大优势在于实现了资本的社会化和"利益均沾",作为国有企业可以享受到的来自政府的各种"偏爱"和政策优待;作为股份公司可以到资本市场实现资金融通;作为合资企业不仅吸纳了外国资本和先进技术,还可以享受到政府进出口和税收的优惠。某种程度上讲,这是国有经济搭上了非国有经济高效率的便车。

强调民族性的企业文化

"新国企"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孕育而生的,由于企业所处行业、地域、发展规模、企业领导人和员工的风格的差异,各自形成了适应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反映企业全体员工基本价值取向的企业文化。"新国企"所形成的企业文化虽然各不相同,但是都强调了企业的民族性,即把企业发展壮大,为国争光作为企业的最高发展目标,并把这一目标作为企业重要的文化理念。

“新国企”的地位与作用

弥补市场不足

私营企业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一般性市场竞争主体。国有企业除了作为一般性的市场竞争主体外,还要做民间企业的替代,弥补市场的不足,优化资源配置,或承担起国家特定任务。当然,国有企业作为政府调节经济的手段,不等于说国有企业不要利润,不求资本回报,不要保值增值,相反,国有企业必须要有利润并且要达到适度的利润水平,这是国有企业得以长期存在的基础。

研究表明,在实践中形成的"新国企"能够很好地承担起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首先,这些企业普遍具有现代企业的特征,在市场竞争中能够保持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企业利润率较高。其次,"新国企"完善的治理结构,缜密的财务制度,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严格的用人竞争机制和动态筛选机制等,确保了国企内部各层次人员的忠诚度以及严明的纪律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企业内部人员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

国际市场弄潮儿

中国已经加入WTO,国内市场的开放度和透明度进一步提高,为国内企业特别是作为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企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新国企"一般成立较晚,分布于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多数"新国企"属于企业集团或者总公司形式,拥有多家上市公司,具有良好的融资能力,能够产生规模效应。这便于积极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响应国家"走出去"战略,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

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

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国有企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在进行资产重组。"新国企"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老国企,也与私营企业有本质的区别。"新国企"保持了企业国有的基本性质,但又不排斥非国有的因素,能按照市场原则进行运营。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在企业内部很好地结合起来了。壮大了的"新国企"与在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甚至包括外资企业一起正在从外部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要的微观基础。

"新国企"是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出现的,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特殊国情的社会主义大国出现的一个现象。在发达国家不普遍,在发展中国家(如印度、拉美)不普遍,在转型国家中也不普遍,因而具有创新意义。(赵晓 秦国华 作者赵晓为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原国资委研究中心宏观战略部部长)

来源: 《国企》杂志

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
图片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
2007世界竞争力评比:中国大陆首度超过台湾地区
中石油称冀东南堡油田可开采100年 开发成本近60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 全国农业统计报告 / 农业发展报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