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不久前,教育部公布《关于对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暂行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并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该《办法》规定,论文作假者,学位将被取消,3年内不得再申请学位。指导教师将视情况获暂停招生、取消指导资格直至解聘处理。此举被不少网友称为“史上最严论文抄袭处罚政策”。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对2375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8.2%的人关注此次教育部对论文作假处理征求意见。受访者中,70后占34.4%,80后占32.3%;67.6%的人是已毕业的大学生。
85.9%的人直言当前学位论文作假问题严重
北京市某高校硕士生刘卿云坦言,现在很多学位论文,特别是本科和硕士阶段的学位论文,或多或少都有抄袭痕迹。“很多人觉得,大家都在抄,自己不搞点小动作,太吃亏了。于是,抄袭成为一种‘时尚’,没人会因抄袭感到蒙羞。”
刘卿云认为,论文作假之风盛行,不仅使高校不正之风愈演愈烈,也极大地败坏了社会公平和诚信风气。“不以作假为耻的人,如何值得信赖?不以作假为耻的社会,怎能进步?”
湖南大学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副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彭菊华感叹,现在不少学生对待学术的态度越来越不严肃,只想捞文凭。于是各种作假现象盛行,出现很多“真的假文凭”和“假的真文凭”。
调查中,85.9%的人直言当前学位论文作假问题严重。73.9%的人“支持”教育部出台的《办法》,严惩论文作假者。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考试研究中心副主任郑若玲指出,学位论文造假现象越来越多,与整个社会大环境有关。首先,对作假者惩处不严,使得论文造假成本低、收益大。其次,一些社会精英、公众人物,包括一些高校教师,也存在论文造假行为,这给整个社会起到了不良示范作用。另外,整个学术氛围比较浮躁,大家更喜欢以就业率评判高校,而对道德和学术的关注相对较少。同时,我们对学术人才的评价考核体系存在问题,唯论文数量是举,忽视质量。相关部门和高校对学位论文的把关意识不够强,使得钻空子的人越来越多。
“值得注意的是,自1998年高校扩招以来,研究生招生人数大幅上涨,师生比例严重失衡,很多导师要忙于项目,又要带过多的研究生,很难把精力放在考究学生是否存在学术不端上。”郑若玲说。
对于当前学位论文作假现象普遍的原因,64.0%的人首选“严惩论文作假的制度不完善、难落实”;59.0%的人将原因归结为当前高校重就业而轻学术;57.4%的人认为原因是“导师不导”现象严重;49.1%的人感觉原因出在人们对论文作假行为包庇纵容。
此外,42.4%的人觉得原因是部分学生个人缺乏自律;38.4%的人选择“就业压力大,学生写论文时间少”;33.8%的人认为问题在于用人单位重实践而轻学术。
“学术不端现象普遍,高校导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武汉市某高校在校硕士生钟林傅认为,学位论文的策划、写作过程,应该是一种师生互动的过程。而当前“导师不导”现象普遍,一些导师忙着拉项目、搞兼职,哪有精力指导学生做论文,更没时间对论文是否掺水加以辨识,只是“催租逼债式”地让学生交论文完成任务。一些导师对于学生的造假行为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相当于变相鼓励学生抄袭。
彭菊华也认为,当前“导师不导”现象普遍。实际上,学生做论文,不光可以展示学术成果,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写作论文,提高和整合专业技能,这也是学生的一堂德育课,教会他们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尊师重道。
郑若玲指出,导师有责任监督和督促学生,对学术负责。如果导师尽心尽责,会大大减少学生论文作假的可能性。不过,如果导师负完全的连带责任,还是有些过于严厉。毕竟导师不是万能的,不一定都有水平分辨论文真伪、是否作假。
89.2%的人认为公众人物的论文如有作假之嫌也应重新审议
教育部公布的《办法》在赢得一片叫好声的同时,也引起不少人对实施情况的担忧。
民意中国网一名河南网友坦言,仅凭教育部门的努力很难有效遏制论文作假的泛滥。比如,论文代写行为就很难取证,毕竟买卖双方都会从自身利益考虑不会公开此事。“论文剽窃”行为也存在缺陷,现在相对权威的检测软件CNKI,近来也被爆出存在漏洞。
要遏制论文造假行为还应做些什么?调查中,66.9%的人认为,首先要建立个人信用档案,让作假行为影响其一生;58.7%的人建议对论文作假行为进行公开处理,不能仅是内部处理和通报;52.3%的人希望对高校的考核应将其学生就业情况和学术能力等同视之;45.9%的人建议减少高校对论文作假的自由裁量。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近期撰文指出,希望教育部在听取意见修订办法时,应针对论文作假的不同情形,明确处理意见,减少高校的自由裁量,防止高校对学术不端的“掩护”。同时,要强调对论文作假进行公开处理,不能仅仅是内部处理和通报,这直接关系到调查、处理的公正。
彭菊华告诉记者,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对于学术论文的标准,都有严格的刚性指标。比如,完成一篇论文必须读多少书,用多少参考资料,要涉及哪些领域等。而我们缺乏这一严格标准,显得过于模糊。我们要从捍卫知识科学和国家形象的高度,来对待论文作假问题。
彭菊华建议对在职攻读硕士、博士的人员加强管理、严格把关。如今,论文作假现象在在职攻读人员中非常普遍,脱产研究生都要2~3年完成学业,在职人员应该延长到5~6年才算正常。此外,光依赖“反抄袭软件”考核论文是否作假还远远不够。在论文答辩环节,要做到社会化,多组织社会公开答辩,特别是博士论文,要让更多有学术水平的行家、老师参与答辩,并实施一票否决制。对于网上叫卖论文和论文代写行为,还应加大惩罚力度,甚至立法让这种行为入刑。
郑若玲认为,防止学位论文作假现象泛滥,还应跟进一系列办法措施。比如,进一步完善和健全人才评价标准和学术评价机制。就像曹雪芹一辈子写一本《红楼梦》就奠定了他文学大师的地位那样,我们需要建立一种环境,让做学术的人,能安下心来不急不躁地做大学问。毕竟,一个人通过胡拼乱揍、复制粘贴,即使一年写出五六十篇论文来,也没什么实际价值。
彭菊华认为,随着时代的变化,学位论文形式也该不拘一格,可以更多元一些,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一部不错的创作作品,其实都可以视为毕业论文。一味要求所有学生写模板化的论文,很难发挥一些学生的长处。
此外,有网友指出,公众人物,包括官员和教授的论文,如果有作假之嫌,也有必要重新进行审议。比如,“最年轻市长”周森锋曾被质疑论文作假,但处理结果一直没公布。教育部发布的“意见稿”提出要追溯问责,他们就应与在校生的论文作假一视同仁。
本次民调中,89.2%的人认为,公众人物包括官员和教授的论文如有作假之嫌,也有必要重新审议,直至取消其学位,从而重塑整个社会的学术道德之风。(记者 肖舒楠 实习生 张维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