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推进高校干部体制改革 校长职业化趋势渐显

2012年08月21日10:32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校长职业化 中国大学校长中国高校 高校领导干部 高校干部 办学理念 官本位 教育部 学科互补

“职业化”厘清行政与学术纠缠

事实上,要真正做好高校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改革,清除事实上存在的“官本位”积弊,亦非靠 “公选校长”一招所能实现。

对于 “官本位”痼疾,业内专家曾开出“药方”:一方面需要理顺政府与学校的管理,探索校长遴选机制;另一方面,则需要推进校长“职业化”,明确对校长的岗位要求,不能让行政权、教育权和学术权纠缠不清。

一年多以来,中国多所高校已经开始了将大学校长从“职务”推向“职业”的探索,而高校“掌门”们也在努力把校长当成一项事业来对待,改变以往多种身份集于一身的状况。

去年3月,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退出“学术道德委员会”引发多方关注。此举直指中国高校以行政为中心,校长、处长、院长几乎掌握学校的所有学术与公共资源,而普通教授、教师却处于弱势位置的尴尬现状。

去年年底,因为承诺担任校长期间“不申报新课题”、“不新带研究生”,湖南大学新任校长赵跃宇一度成为焦点人物。

而在今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新任校长董奇则将“两个不”扩展到“四个不”。他在就职演讲中承诺:在担任校长期间,不申报新科研课题,不招新的研究生,不申报任何教学科研奖,个人不申报院士。董奇表示,要把100%的精力用于学校管理,要用“整个的心”去做“整个的校长”。

曾经,中国高校校长一直延续着由著名教育家和学术权威担当的传统。在新一轮的高校人事调整来看,这一传统也有了新变化。

今年2月,清华大学陈吉宁接任顾秉林担任校长,将大学校长到底应不应该是“学术权威”的讨论推向高潮。很多人惊诧于陈吉宁非“院士”的身份,因为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中国最知名学府的领路人,一定是学术大家,甚至是学术领军人物。

但中组部给予陈吉宁的评价,已呈现出中国大学校长选材风向标的改变——“头脑清醒,思维敏捷,治校办学理念清晰,创新意识较强,有国际化办学视野”。果然,上任之后,陈吉宁以其先进的管理理念、清晰的学校规划思路,给当时的质疑者吃了一颗定心丸:这个校长,虽然不是学术权威,但却是一位懂管理、善管理的管理者。

有媒体分析指出,从这一系列事件中不难发现,大学校长首先应该是“学术权威”的概念在逐渐淡化,以往中国大学校长多从学术精英中选拔的方式正在逐渐改变,具有国际视野和丰富管理经验渐成大学校长的必要条件。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官方在线登录网